第05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腔热忱战严寒 高原矿山披绿装
突破行业环保瓶颈 实现经济环境双赢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6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腔热忱战严寒 高原矿山披绿装
青海威斯特铜业秉承生态环保理念,努力打造绿色矿山
威斯特铜业总经理李守业带领员工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现场
 

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威斯特铜业”)是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德尔尼铜矿项目的开发。德尔尼铜矿成立于2003年1月,注册资金1.2亿元人民币,主要经营铜、铁、钴、硫矿等有色金属资源的勘探开发。德尔尼铜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境内,西临214国道,距州政府所在地大武镇26公里,至西宁约468公里,海拔4000米~4400米,年平均气温-1.2℃,属于典型高原气候。

威斯特铜业始终坚持“生命第一,环保优先”“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环保理念,以绿色矿山创建为抓手,以促进矿区生态化为目标,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打造高原上的绿色工厂,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是青海省内第一批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编制单位,德尔尼铜矿也获得省级绿色矿山称号。接下来公司将严格按照规划内容加快实施进度,力争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

不断探索实践,绿化美化矿区

德尔尼铜矿含氧量是平原地区的62%,受自然环境限制,在这里开展绿化施工的“窗口期”十分短暂,每年只有5~8月份可以施工,有时5、6月份还经常有雨夹雪、冰雹等天气。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德尔尼人为了抓住生态绿化的黄金时期,公司总经理带头参与到绿化工作中,与基层干群一道在海拔4200米的排土场边坡背土、扒土、种苗。为了工程进度,有时还在雨夹雪天气,冒着刺骨寒风在山顶边坡上从事绿化种植工作。威斯特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克服恶劣气候环境的硬气与挑战生理极限的勇气,体现了干事创业吃苦耐劳精神,将重视生态恢复治理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为了寻找适合高原种植的作物,2007年以来,威斯特铜业在草籽选用方面从一开始的单一草籽,逐步增加各种高原草籽,通过自行种植、咨询林业局、请教专家教授,以及与中科院合作等方式,在实验过程中公司发现短芒披碱草、中华羊茅、高原早熟禾、油菜花菜籽、多叶老芒麦混合草籽及易存活,只要有土便可生根发芽,且根系发达,草株较高,覆盖面积大,最终确定了使用以上5种混合草籽用于矿区生态恢复。

2009年,公司以2000元/株的价格从平原采购了200株松树苗用于德尔尼矿区植被恢复。威斯特人信心满满,公司领导带头植树、浇灌,冬天给树穿棉衣,每株松树还悬挂了“身份证”。然而由于乔木不能适应4000米以上的高原海拔、高寒环境,栽种的树苗每年干枯一批,现在仅剩20余株存活。

尽管投入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但威斯特人还是从植被恢复工作中积累了经验,并有了新的发现。例如矿山废石中的蛇纹岩遇水即化,威斯特人便尝试在办公室使用托盘盛装蛇纹岩种草,很快就发芽了。但蛇纹岩毕竟是石头,没有什么养分,所以草长到十多公分的时候便出现了黄叶,最后也全部枯死。

实验虽然又失败了,但威斯特人继续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开始进行改良蛇纹岩养分的探索,如果成功,将为高原生态恢复提供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可缓解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匮乏的瓶颈。

2015年以前,公司绿化工程全部以外包方式开展,为了保证草籽质量,施行“包工不包料”制,但绿化施工单位只追求种植面积,不对成活率、美观度负责,达不到公司要求,收效甚微。

2016年起,威斯特铜业结合矿山停产期间职工出工率少、收入降低的情况,发动全体职工参与绿化美化工作,一举实现绿化美化的“外包转自营”。这一举措不但使停产期间职工收入与正常生产期保持相对稳定,种植效果方面,无论是覆土厚度、土壤覆盖率、坡面平整度、整体美观度,还是出苗率、成活率都比以往施工存在明显优势。绿化活动管理更加有序可控,相比外包至少节约成本约7元/平方米。绿化工程自行实施参与广泛,基本覆盖了公司全体员工,通过工程实施,使威斯特人对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自觉加入到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的队伍中来。

目前公司生态恢复绿化种植工程共有三种方式,一是原始草甸剥离后直接移植至裸露区域,此种方法成活率高,与原始地貌最为接近,主要用于尾矿库子坝绿化。但存在成本高,移植面积小,不可大面积复制;二是先对拟绿化区域进行平整后再覆土、播撒草籽化肥的方式进行绿化。此种方法优点是省时,种植均匀,经济可行,但缺点时需要土方量较大;三是于2018年实验成功的点播方式,即在边坡修整后,采用可降解的育苗带进行恢复,先将土壤、化肥、草籽全部拌匀后装入育苗带内,再将育苗带埋入边坡上挖出的小坑内。此种方法对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为劳动密集型,人员工时需求量极大,但可最大限度减少土壤需求,且成活率较高。

公司在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际操作中,按照修整边坡——覆土——拌种——点播——封育的流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修整边坡——对照设计单台阶高度、坡度等因素对排土场进行修整。把高陡排土场由上至下逐级分段修整,高差低于20米,每个平台设置挡墙、排水沟等,平台宽度6~8米,要求坡面石块不能大于15厘米,避免因坡面石块太大、平整度不高,导致需要的土方量急剧增大和草籽根系生长受阻。同时,放缓排土场边坡坡度,总坡度不高于32度,单台阶坡控制在38度以下,呈西高东低走向,坡度约为3%。

覆土——为解决好土壤不足和草籽生长需求的矛盾,德尔尼人结合矿区“废石多为蛇纹岩,遇水能逐渐分散为砂土状石粉,具有良好的保湿能力,能为草根提供附着力”的特点,把覆土厚度定位在10厘米,既满足了作物生长需求,避免造成土壤浪费,又达到坡面绿化效果的目的,防止出现一片好、一片差的现象。

拌种——将土壤、化肥、草籽按照每平方米50%混合草籽、50%混合化肥的比例,拌匀后装入育苗袋。在育苗袋的选择上,威斯特人精打细算,如采用塑料育苗杯成本约为0.15元/个,经多方面筛选,最终选择了可降解的无纺布育苗袋,成本仅为0.025元/个,而且透气、保水,能降解,更有利于植物根系穿透伸展。

点播——在平整后的边坡上挖出一个个“巢穴”,将育容器苗袋分别埋入其中,间隔为20厘米,这个间距,草籽在育苗袋中生长根系可穿过育苗带生长扩散,按每袋草根系向外扩散10厘米,恰好实现对接,精准地满足了覆盖率的要求,且在后期草籽成熟后,自行落地播种生根,可起到补种的作用,此种植方法也大大节省客土的用量。

封育——在后期养护方面,要求进行封育,不允许人、畜的踩踏,同时,在旱季进行喷淋补水,结合成活率及长势情况及时补种并追肥,并做好绿化区域的防洪和排水引流工作,避免形成平台水滩和径流造成冲刷。

在上述环节中,边坡容器袋草种“点播”对种植技术要求较高,对人员工时需求极大。通常,容器苗技术用于种植高大乔木领域,威斯特人以种树的方式种草,看似是“大炮打麻雀”的笨方法,实则反映了生态建设创新工作的细心、耐心与执着。

与许多企业动辄花费巨资请人编写不同,由于熟知矿山,威斯特人在编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时完全自主编撰,方案通过了自然资源部国家级专家审查,仅这一项就节省了近100万元。

技术与投入并重,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威斯特铜业共有废气治理设施7套,废水治理设施3处,固废(危废)处置场所3处,各类处理设施同步运转率均在95%以上。

废水处理方面,实现了选矿废水循环利用,循环利用率控制在95%以上。自2014年8月起公司实现生活污水和矿坑涌水引入选矿系统回收利用。

废气治理方面,公司主要产生源是采暖锅炉废气和选矿生产粉尘,均配备了脱硫除尘器和湿式除尘机。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监督性监测和公司每月一次的自行监测均显示锅炉二氧化硫和烟尘及工业粉尘排放浓度达标。

固废管理方面,公司的生活垃圾委托玛沁县城管局集中填埋处理,采矿废石运至排土场集中堆存,选矿尾矿送至尾矿库暂存,炉渣用于矿山道路修复,废机油委托资质单位进行处置。

自行监测方面,公司所有自行监测均为手动监测,各项监测工作均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要求开展。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监测控制点布设包括选矿废水两个点、生活污水两个点、地下水9个点、地表水9个点、采场汇水两个点、碎矿废气3个点、锅炉废气两个点、厂界噪声4个点,共计33个点。废水、烟尘/粉尘和噪声每月内部监测一次,并及时记录监测台账,监测数据显示,各项污染物排放均达标。

公司除内部自行监测外,每季度还开展一次水质委托检测,果洛州环境保护和水利局每季度委托开展一次废水、废气监督性监测,厂界噪声委托检测1次,土壤监测1次,厂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次检测,结果均达标。

威斯特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全面落实安全环保责任,按要求上缴各项费用。截止2018年底,公司安全环保方面的投入已超过2.503亿元,占总投资的19.8%,远高于非煤矿山行业领域标准10%的比例。在生态环保方面投资1.2608亿元,全额上缴生态恢复保证金共计802.46万元,草原植被恢复费475.3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17885.42万元,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费29299.33万元,水土流失补偿费约36万元,排污费/环保税约110万元,水资源费约26.287万元。生态恢复治理方面已完成尾矿库区域绿化约13.2万平方米,选矿厂及生活区域绿化约27万平方米,采场区域绿化约39.75万平方米,面积合计79.95万平方米。对采场及弃渣场区域原土回收约13.65万立方米,投资总费用合计1836万元。

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威斯特铜业将持续落实生态环保责任,严格按照“环境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切实加强生态环保工作,为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尽一份力。

刘振东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