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应避免哪些问题?
两县“断交”事件暴露出的跨境污染难题怎解?
完善县区联防联控机制
系统施策破解大气跨境污染难题
既坚决喊停又做好帮扶
把留住鸟儿作为项目成功的标尺
双方换位思考 共同面对问题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6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善县区联防联控机制

 

从大的区域环境来讲,没有输入与输出之分,只有每个地区都行动起来,全面完成各自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才能打赢蓝天保卫战。两地“断交”事件反映出,在微观区域上,比如县区甚至镇村这个层面的联防联控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

◆王冠楠

两地“断交”事件,折射出的是大气污染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纠葛。一个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外源输入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外源输入是一个令属地颇为头痛的难题。大气污染物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扩散,难以避免、难以预测、难以防控,对输入地来说,外源污染难免会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严重的还可能使本地污染防治的成效大打折扣。

但换个角度来讲,输入与输出的角色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气象等条件的变化切换。将心比心,各地也应对自身输出的环节加强管控。因此,从大的区域环境来讲,没有输入与输出之分,只有每个地区都行动起来,全面完成各自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才能打赢蓝天保卫战。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3方面入手,协调各地携手应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

一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目前,宏观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如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等,已经建立并实现良好运转,可以解决规划、标准、政策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但是两地“断交”事件反映出,在微观区域上,比如县区甚至镇村这个层面的联防联控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很多具体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交界地区的问题,亟待依靠精细化的联防联控机制来解决。比如,江苏与上海交界的昆山市、嘉定区、青浦区签订了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议,把三地边界垂直距离500米范围作为联防联治区,成立环境保护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合执法队伍,定期对联防联治区进行联合执法,严格边界区域环境监管,加强环境治理,预防、协调、处置边界环境污染纠纷和突发环境事件。这个做法有利于推进环境的共防、共治、共保,共同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值得借鉴。

二是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当前,空气质量监测点位一般集中于市、县的城市建成区,数量和覆盖面相对较为有限。当然,这些地方污染防治的任务更重,受益人口更多,设立监测点位是必要的。但一些地区把主要精力放在监测考核点位的周边及邻近区域,而对其他区域有所忽视,这可能也是造成交界地区“三不管”的因素之一。因此,逐步扩展空气质量监测的覆盖面,提升监测能力,不仅有利于对大气污染形势实现更加精准的把握,还能督促各地全面压紧压实治污责任,不留死角。例如江苏省苏州市,已建空气自动监测站约120个,覆盖每个乡镇、街道,还配备了大气环境移动监测车,大大提升了监测和治污的精准度。

三是优化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环境质量数据毫无疑问是一项重要依据。很多地方定期通报空气质量数据考核排名,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其实,也有不少环境问题难以完全反映到数据上,外源污染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污染来源于外部,考核、问责的压力却由本地来承担,这就会影响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因此,考核评价、督查通报,不仅要考虑环境质量数据,也应当结合检查中发现的具体环境问题,统筹评判各地治污成效,从而促进问题解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