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攻坚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丹江口库区船舶将实现零排放
四川垃圾强制分类加快准备
垃圾分类按下“快进键”
环保云电力监管系统装配张家港
废塑料液化制油技术通过评估
系统治水助力水质长效持续改善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系统治水助力水质长效持续改善
——专访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涛
由于水污染成因复杂、来源众多,实现水质的持续改善不能依赖临时性、应急性、碎片化的水污染防治措施,有必要从源头到末端,进行“管治”结合的治理之策。为此,记者专访了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涛博士,畅谈城市水环境治理难点及“系统治水”理念如何助力改善水质。
 

◆本报记者张黎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当前环境治理尤其是城市水环境治理,面临哪些重点和难点?

谢涛:城市水问题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涉及水多、水少、水脏以及水浑4个类型。水环境不是孤立的,涉及取水、输水、用水、耗水和排水各个环节。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治水统筹,治理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临时性、应急性以及碎片化的问题。

其中,污染底数不清、原因不明和监管能力不足,导致生活污水直排和工业污水偷排没得到有效的遏制。仅仅在河道内进行生态修复和应急性水环境治理,只是解决了一时之需。水质反复、工程治理成效难以长久保持等情况经常出现。

应该看到,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我国个别区域管理减排仍有较大空间。一些地方寄希望于在污染入河、入湖以后的强化治理,而忽略对于企业、污水出厂、畜禽养殖等排污单位的源头监管,是治理工程绩效达不到预期的症结所在。

中国环境报:“系统治水”相对于运动式应急治理有何必要性?系统治水模式对改善城市水环境发挥了哪些作用?

谢涛:2019年,我国水污染防治攻坚进入深水区,各地政府部门急需统一谋划。

“系统治水”正是通过污染底数调查、系统科学规划、提升智能化监管体能力,加强靶向治理方面层层深入,形成从“规划设计”到“监管和治理”的闭环服务体系。

通俗地讲,要从一味地强调治理,转向管理与治理并重。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打造全流程、一体化、全方位的治水新模式。这是解决城市水环境污染各类疑难杂症、保障水质持续改善的切实有效手段。

中国环境报:什么样的城市适合采用“系统治水”模式?目前取得了哪些经验?

谢涛:“系统治水”的理念是通用的,所有城市都适合。但在具体途径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还要结合本地的不同特点。如考虑季节性因素、河道水质来源等,结合靶向性工程治理体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规划和工程设计。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生态调度等综合性措施,统筹优化设计实施,从而确保水质达标。

以湖北咸宁为例,这里围绕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就引入了“系统治水”的理念。首先,开展流域性综合治理规划,进行监管类和治理类项目的整体性布局统筹。将信息化监管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河道和湖泊水体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整体设计。同时,探索引入水环境治理与监管的第三方服务,引入外部专业人员参与现场河道监管的日常巡查、排查工作。对接专家资源,围绕水质改善定期提供咨询服务。今后,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将是第三方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配套”搭档。

中国环境报:治理改善城市水环境,如何借力智慧环保等信息化手段?

谢涛:当治理与管理并重后,管理中的一些短板就开始显现。究其原因,往往是有些地方没有跳出固有的套路模式。实践经验证明,对于污染治理,管理好了,后面治理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借力信息化的智慧环保,一是提升管理的效率,二是使得后续的工程治理更具有靶向性,即怎么治才能治得更准。正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所获取的各种数据资源,形成专业的分析,才可以为治理技术路线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帮助。

“系统治水”的核心之一就是智慧化的监管体系,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多元监测体系,如水质微站的加密布设,可以作为生态补偿和执法监测的参考;辅以多方联动的管理机制,如专家服务、联动执法等;再加上河湖长平台、APP等智慧化的执法监管平台,最终实现测得准、算得清和管得住的监管要求。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