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态含“绿”,发展足“金”
做实全域河长制 守护秀美山水画
宜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立全周期中华鲟保护体系,打造后河保护区“生态名片”
宜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打造的信息中心,可实时监控保护区情况。 宋杨/摄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湖北省宜昌市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长江生态修复以及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以推进。

长江拥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170多种为长江特有,其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资源维系着流域的生态平衡,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今年4月13日,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成功举办,700尾不同年龄的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三十多年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通过系列技术攻关,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早期性别鉴定、单雌核发育、种质资源保存等中华鲟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苗种培育、梯队建设、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洄游监测、自然繁殖监测、栖息地保护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

自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类规格的中华鲟超过502万尾。近年来,中华鲟研究所融合声呐标记监测、互联网及无线传输等技术,建立了从宜昌至长江口、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最新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放流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7%,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建立全周期中华鲟保护体系,宜昌市境内的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生态资源丰富,素有“三峡后花园”和“物种基因库”之称。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被国务院批建为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340公顷,分布着2279种高等植物、317种野生脊椎动物、1500多种昆虫。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不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开展以提升保护能力为目的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控体系建设,以提升科研水平为目的的资源监测数字化建设,以及以培养核心优势、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自然遗产为目的的创新保护项目储备。”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毛业勇说。

新思想、新技术、新手段,造就新成果、新突破。后河管理局广泛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资源巡护、资源监测、社区管理等工作,率先运用“公里网格”法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引入PDA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开发上线科考APP。2017年,后河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2018年,创造性地编制《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保护专项规划》,解决保护区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为保护与管理提供刚性约束;研究出台《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由地方政府发文实施,切实解决老百姓建房难的问题;探索形成保护区生态移民搬迁初步方案,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程,进一步优化了保护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了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据初步测算,从2000年到2018年年底,后河保护区森林蓄积量由29.17万立方米上升到7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5%上升到93%,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屈华 佘克坤 宋杨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