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核与辐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严字当头 严格监管
手机充电时辐射大百倍?错!
“玲龙一号”示范工程启动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严字当头 严格监管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研讨会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高级研讨班发言摘登
 

编者按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研讨会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高级研讨班近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与会单位结合实际,在肯定核与辐射监督管理的同时,剖析当前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版特刊发部分与会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做好首都辐射安全保障工作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李晓华

北京是我国重要的核能开发研究与核技术利用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放射源生产基地和进出口岸。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每年还会举行多次重大活动,辐射安全保障任务十分重要且艰巨。

对此,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将辐射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理解和对待,做到每年年初提前统筹安排各项辐射安全重点工作。制定印发年度辐射安全监管重点工作要点,并召开全市生态环境部门专题会议,部署辐射安全监管工作。针对2019年重大活动多、级别高的情况,专门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重大活动保障领导小组,将辐射安全、涉核反恐及应急保障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面对复杂的辐射安全监管形势,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形成了“一处两中心”、“市区两级协调”、“多部门联动”的较为完备的辐射安全监管模式和网络。

目前建立了一支专业队伍负责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在日常例行检查的基础上,突出对高风险源和高风险活动的检查,主要做到5个全覆盖:即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启运现场检查全覆盖,Ⅰ、Ⅱ、Ⅲ类放射源倒装现场检查全覆盖,放射源暂存库现场检查全覆盖,移动射线探伤单位检查全覆盖,废旧放射源收贮过程监督全覆盖。

在重大活动时期,作为辐射安全主干力量,会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对重要场所进行辐射监测,排除辐射隐患,同时对全市自动监测站进行巡检,组织应急队伍执行现场24小时备勤值守,做到有事第一时间响应处理。

2019年,成功开展京津冀辐射事故(北京地区)应急演习。演习实源实装贴近实际,突出实战,实现市区两级生态环境和公安、反恐等部门协同联动、快速响应,检验了预案,锻炼了队伍。首次组织区级辐射安全监督员认可工作,最终认可、核发全市30个区级《辐射安全监管员证》,提升区级监管能力。同时,编制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北京市辐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报告》等评估材料,为国庆70周年的辐射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确保核与辐射监测工作全面发展

辽宁省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沈越

近年来,辽宁省辐射环境监测始终坚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以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为核心,围绕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等重点工作,着力加强全省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建立健全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监测预案方案,实现应急监测准备常态化。历经多次辐射应急监测实战的锤炼,辽宁省能力水平不断加强和提升。每次应急监测行动,都真正做到了“喊得应、拉得出、打得赢”。

充分总结红沿河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试运行工作经验,不断加强监督性监测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一是成立系统运行管理小组,制定运行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二是积极向省财政争取资金,用于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监督监测。三是委托有经验的专业公司,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并及时解决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故障,确保数据的获取率。四是积极协调核电厂共同做好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维修工作,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不断优化和完善全省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监测分析数据全面、真实、准确。一是建立覆盖全省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成由27个辐射环境自动站构成的全省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网。建立“一网(自动监测网)、两线(边境线、海岸线)、三点(国控点、省控点、预警点)”的监测网络格局,实现地级市全覆盖。二是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2011年辽宁省组建独立的核与辐射监测机构,2013年通过原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全国辐射监测能力评估;2015年通过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2018年通过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和扩项、扩场所评审,认证场所由1个增至5个,认证项目由51项增至101项。三是全面完成边境地区辐射环境本底调查。通过监测采样分析,获得了较为详实的边境地区辐射环境本底数据。四是坚持把业务培训作为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2015年至今,共送出80余人次参加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每年还定期开展内部培训。

下一步,将结合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改工作总体安排,全面理顺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加强辐射监测能力建设,着力推进辐射监测科技创新,为全省辐射环境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大力推行辐射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 赵生山

自2015年10月起,陕西省在全省核技术利用单位试点推行辐射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试点工作推进顺利,标准化建设工作已初显成效。

2015年初,陕西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决定将所有核技术利用单位按行业类别,划分为医疗等四大类,全面梳理归纳,整理出210余条软、硬件规定,形成具有标准化模式的表格文本。2018年,在原来四大类的基础上,增加了货物/车辆辐射检查系统类,内容条款也由原来的210条增至315条。通过近几年的推行实践,陕西省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监管执法更加规范。标准化建设内容简单、明了,直观易懂的表格与手册文本为各级监管执法人员提供了便利实用的参考工具,有效解决了部分监管人员因专业基础差存在的凭经验执法等老大难问题。

二是核技术利用单位的遵法守法意识明显增强。标准化建设内容中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均依法依规提出了明确且各有侧重的安全责任要求,便于各单位相关人员能够清晰对照了解各自的职责要求和存在的不足。

三是辐射安全防护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标准化建设对不同行业、不同设施(备)、不同场所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提出了明确详尽的要求,使各核技术利用单位能够便利清晰地对照标准化建设要求,逐项对标,查漏补缺及整改完善。对140家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核查发现,129家单位实现了90%以上项目达标,辐射安全防护水平均有了显著提升。

四是违法案件和投诉事件相对降低。核技术利用行业得到飞速发展,随着核技术利用单位的遵法守法意识不断增强,辐射安全违法案件和投诉事件大幅减少,投诉事件由前些年每年近百起下降到了2018年的3起,处罚金额由2015年以前的每年近200万元降低到2018年的不足100万元。

下一步,陕西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各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防护负责人和各级辐射安全监管人员标准化管理的培训力度,并进一步加强工作调研,逐个单位评估分析,查找不足,找准症结,探索深入推进的最佳路径。在此基础上,加快开发相关应用软件,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标准化建设工作之中,力争使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效。

统筹做好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工作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蒋宏奇

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域辽阔,海岸线曲折漫长,沿海有29个市、县,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同时,广东也是全国核电大省,目前已建成大亚湾、阳江、台山3个核电基地,共有12台机组投入商运,总装机容量1330万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0%。肩负着全省近岸海域辐射环境监测和核电流出物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广东省海洋辐射环境监测任务艰巨而繁重。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开始对大亚湾核电选址海域海水辐射水平进行监测。随着核电建设的发展,相继对大亚湾核电、阳江核电、台山核电、太平岭核电、陆丰核电等周边海域开展辐射本底调查,并对核电周边海域海洋辐射环境实施监督性监测。目前,全省共有近岸海域辐射监测点39个、海底泥监测点12个、海洋生物监测点11个。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家要求,从2014年开始对沿海7个地级以上市近岸海域加密布点监测,及时掌握近岸海域环境辐射水平。在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加强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在研判海洋辐射环境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近30年海域辐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近岸海域辐射环境质量良好。其中3个核电基地附近海域氚和其他核素排放,符合核电厂液体流出物排放标准和管理规定;海水、海洋生物等介质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没有出现累积上升变化趋势。其他非核电近岸海域氚小于探测限,锶-90、铯-137等人工放射性核素处于本底水平,没有受到核电液体流出物排放的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生态环境部有关要求,全力做好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广东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系统推进海洋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二是全力整合现有资源和力量,进一步优化监测点位布设,按照工作任务和技术标准要求,配齐配强样品采样分析的装备和器材,确保海洋辐射环境监测“任务不脱节、数据不间断”。三是适应核电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区域辐射环境监测分部为支撑,探索建设海洋辐射监测基地和海洋辐射环境样品库。四是加强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升海洋辐射环境监测科研水平。

全面打造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 鞠振平

山东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大省,目前共有核技术利用单位4200余家,涉源单位842家,在用放射源8360余枚,射线装置11800余台套;核电厂方面,海阳核电厂目前已投入运行,石岛湾核电厂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面对日益繁重的核与辐射安全保障任务,近年来,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务实开拓,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出台一系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均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健全法规标准。出台《山东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办法》《山东省核技术利用行业反恐怖防范工作标准》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监管依据和工作程序。三是建立协调机制。建立由15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分析预报面临风险、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目标清晰、统筹有力、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为确保全省核安全夯实了制度基础。

先后3次委托下放审批权限,省级辐射类行政审批办理事项由2015年的1163项削减为2018年的660项,削减了43%。出台“一次办好”清单,编制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所有事项实现了“零跑腿”。强化对委托下放项目的管理,对各市审批情况定期调度检查,保障了审批质量。

建立核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将核安全文化理念贯穿辐射安全管理全过程,实行“三个纳入”,即将核安全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内容,将核安全文化建设纳入辐射安全与防护初级培训课程,督促涉源单位将核安全文化纳入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此外,加强科普宣传。联合山东移动公司开展为期2个月的电磁辐射科普宣传活动。每年利用六五环境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下一步,将以贯彻落实此次研讨班有关要求为契机,全面梳理山东省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确保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监管任务的圆满完成,推动全省核与辐射技术利用事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推进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核安全总工程师 董晓辉

近年来,四川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对标四川核与辐射安全“十三五”规划,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强化辐射应急演练,做好建设项目“放管服”监管工作。

组织编制《四川省核与辐射安全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并报经省政府以川府函〔2017〕228号文予以批复,提出了重点任务和项目,压实了工作责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四川省核与辐射事业的新发展谋好篇、布好局。

开展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对下级部门核与辐射安全工作的专项督查,推动全省生态环境部门提高政治站位、规范监管行为、落实监管责任、优化服务质量、提高行政效能。

2018年,按照生态环境部部署,在西南监督站的指导下,举行了代号为“天府卫士—2018”的核与辐射环境应急专项演习。本次演习是全国辐射演习开展5年来,一次规模较大、针对性较强、效果较好、全面贴近实战的综合演习。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截至2018年,辐射类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事项的80%已下发至市(州)生态环境部门,同时通过集中式培训和组织开展“交叉检查”式培训,不断提高行政监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行政监管能力,确保对下放的权利能够“接得住,用得好”。

环保机构改革、环保垂改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改革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周密部署,切实做好相关工作,推进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提升。

下一步,将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主动融入全省污染防治攻坚“八大战役”,有序推进辐射安全监管工作重心向运行安全监管的转变,开展核与辐射“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强化辐射环境监测、规范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加强核与辐射应急管理、开展法规及科普宣传、稳步推进“垂管”等工作。

四川省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再接再厉,持续推进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以辐射环境安全保障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