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十二时辰 梦回大唐
火车跑进山窝里
故乡的立秋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二时辰 梦回大唐

 

本报记者张黎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故事的开篇,歌姬抚琴于阁楼之上,缓缓吟唱李白的《清平乐》。精致的妆容仿若人从唐画中走来,起承转合,长安城如梦似幻,浮现眼前。

日前,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迎来大结局,但这个夏天因它带来的热度依然不减。剧集将大唐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城内一派自由开放的疏朗风气,细节考究,画面精美,似跃动的清流溢出屏幕,让人沉浸其中,不禁向往追随恢弘的往事遗沙。

爆款网红剧的背后,为人们提供了一场关于大唐盛世的想象,一场关于审美与品格、情感与生活的遥望。而聚焦剧集本身,其再现长安盛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也换来了公众的口碑与称赞。

浓浓古风韵,再现大唐美

《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青年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代主管侦缉逮捕的“不良人”张小敬为戴罪立功,需要在十二时辰之内,与靖安司司丞李必,共同侦破混入唐城的可疑人员,解除长安危机、解救黎民百姓的故事。

导演曹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他前前后后看了3遍原著,仅第一集就写了23个版本,花费4个月时间抓住人物和故事核心。团队从创作之初就本着讲好中国故事的初衷,“努力还原大唐的一天”。

“昨晚一口气看了5集,剧情非常紧凑、设计考究,背景格局较大,制作比较精良,尤其在还原唐代繁华街市、胡汉混居的盛景上相当让人服气。”“就冲着对长安的还原也要给五星,诚意十足的一部古装剧。”

网络中,网友们对剧集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正是本着工匠精神,让全剧的画面、配乐等呈现出了“电影质感”。如剧集中的原声音乐,或深沉内敛,或大气激燃,既有国际范儿,又不失唐风古韵。

“我们需要创作的,一定是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唐代音乐’,是世界观众能够听懂的中国表达。”《长安十二时辰》的音乐指导刘小山说,但毕竟没人听过唐乐,因此,要从当时的乐制、律制、调式音阶等相关史料进行考证。

除了剧情,网友们也对剧中的服饰、化妆、道具等细节津津乐道。

主创团队表示,此次设计剧中唐代服装时,不仅参考了大量唐代壁画陶俑等资料,还对《韩熙载夜宴图》《宫乐图》以及敦煌壁画等艺术作品中的细节进行了较为直观的影像还原,借鉴了博物馆珍贵馆藏以及民间收藏的文物资料等。

如剧中的贵妇服饰,剧组就收集了奈良正仓院东大寺所收藏的六种唐代花鸟纹样和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三种唐代对鸟、缠枝纹样。

服装上,还原出了唐代圆领袍的真实面貌,男演员都束发戴巾子、帽或冠,这是中国古人的真正打扮,而不是以往屏幕上设计师天马行空、逞能臆造的奇异服装。

在人物造型上,剧中的化妆师透露,每个妆容都要化3个小时以上,从底妆到眉毛、眼妆、以及面部装饰都是根据可参考文献或古代壁画等资料提取灵感,做到还原盛唐妆容。

在“花车斗彩”这场戏中,为了体现上元佳节大唐“粉丝们为爱豆打call”的壮观景象,街上的路人个个都是华服浓妆,妆容、发饰不尽相同,展现出一派盛唐气象。

不少评论称,在古装剧中如此程度的兼顾历史还原与视效创新,以及在服化道的考究精致,不失为一部“如文物般的清流诚意之作”,堪称国内古装影视剧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

声声清平乐,漫卷一百零八坊

《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好看,除了华美的服饰、道具加持外,还高度还原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

彼时,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生活繁花多彩,风气开放多元。

正如总制片人梁超所说,希望观众在紧凑的剧情主线之外,还能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分量。剧中对传统文化亮点的挖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出千年长安的文化风貌,给传统文化符号以广阔的表达空间。

剧中,靖安司里的关键道具“巨大沙盘”,呈现出“长安108坊”,从沙盘中可以看到坊内曲巷、漕运水渠,俨然是迷你长安。

俯瞰长安城,108坊如棋盘般排列。108个里坊各有特点,功能各有不同。

据记载,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长安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08坊,每个坊被高矮不等的坊墙包围其中,实行严格的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及宵禁制。

坊的分布与人口居住区域、等级和贸易市场有关,因为皇城位于北部,贵族及官吏大多居住在东侧,西侧有贸易繁荣的西市,因此外郭城内住宅分布呈“东贵西富”、“南虚北实”的特征。

剧中的靖安司在光德坊,就在西市旁边,西市主要面向平民百姓和国外友人,生活用品更多,各种小吃遍布。

除了街巷里坊,为了真实再现场景,剧组还专门请来专家,精心复原了28种供各种宴会日常场景所需的唐朝点心,并将古法造纸和打铁花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融入,带观众领略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我想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剧集之中,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的美。”导演曹盾说,这种美首先是美学上的美,体现在礼仪、服饰、食物、生活用具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是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美”,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韧劲,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包容和自信。

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邓文卿表示,打造精品力作,传播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影像的使命不仅是展现与还原历史文化亮点,更要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传承意识。

记者了解到,不少海外网友也倾心《长安十二时辰》。剧集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的新媒体平台紧跟大陆同步上线,并陆续在北美多家视频网站全集付费观看。《长安十二时辰》在俘获海外网友的同时,富有独特魅力的“中国风”也圈粉无数,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

十二时辰,一个轮回。每一刻都是古人智慧,每一笔都是中国绝色。但愿这样的剧集越来越多,承载文化,乘风远行。

涨知识

“十二时辰”中的衣冠典制

■爆款日用服——箭袖圆领开胯袍衫

圆领袍衫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最明显特征是圆领、窄袖、右衽,领口和前襟各有一枚扣袢系合,长度一般在小腿至脚面之间,有里子的夹衣为袍,冬可絮棉,衫为单衣,不分士庶、男女、老幼以及地域,皆喜着圆领袍衫。

但日常一般场合及日用活动的是箭袖圆领开胯袍衫,此类袍衫腰部以下两侧开衩,衣袖一般较窄口紧根松,从手腕部到肩部逐渐做宽,俗唤箭袖,唐人将此衣式称为“缺胯衫”或“开骻衫”。缺胯衫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到宋明成为真正的“常服”样式礼制。

■文明打招呼——叉手礼

剧中人物的礼节,不是我们熟悉的古人抱拳礼,而是时而“叉手掩胸”,时而又“叉手向前”。这种礼仪名为“叉手礼”,始见于西晋,流行于唐、宋、元。唐代社会流行的叉手礼是男子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而女子则正好相反。

■全民最流行——幞头折上巾

要说唐人形象最鲜明的特征,除了衣着窄袖圆领袍衫外,最明显的是头裹幞头巾。

幞头,也称折上巾,最初是一块四方皂帛,俗呼帕头,由前幞后,包住发髻并缚结。初唐开始在幞头内衬以硬质“巾子”,幞头裹在巾子上,使外观硬挺,巾子与幞头需配套使用。巾子的材质多样,其流行样式也随风潮频频改易。阿斯塔那176号唐墓曾出土一件难得的巾子,以丝葛制成,满布菱格孔眼,涂以黑漆,即是盛唐样式。

相关链接

热门剧掀起古都旅游热

《长安十二时辰》的播出,不仅引发网友对唐风古韵、古都文化的关注,还带动了相关旅游业的发展。老牌旅游城市特有的文化自觉,正回应着时代和人民的期待,日益彰显古城魅力。

根据马蜂窝旅游网发布的《2019西安旅游攻略》显示,《长安十二时辰》剧集播出一周后,西安旅游热度上涨22%。随着剧集热度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对古都文化产生兴趣,加上暑期出行旺季,西安迎来一轮旅游热潮。

另据上海《文汇报》报道,与影视剧相关的历史文化类景点,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永新坊、华清宫、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流量与人气不断攀升。前往西安探访“长安城”、感受唐文化的游客日益增多。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体现出差异性。这样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今年“两会”上明确表示,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精品。

从《长安十二时辰》火到了荧幕之外的例子不难看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更是游客寻找“诗和远方”的源动力。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