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十二时辰 梦回大唐
火车跑进山窝里
故乡的立秋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的立秋

 

◆常纪文

今年盛夏,南方很是炎热。一些游子趁着歇暑的难得假期回到水乡监利,看望老家的亲人和朋友。立秋前夕,我也回到家乡看望老母亲。与城市的喧闹和紧张节奏相比,在长江边的水乡老家,感受到了一份难得的宁静和安稳。

近些年,水乡的生态更好了。一些鸟又从中老年人的记忆里飞回到现实中,鸟语花香重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河边和地头尽是疯长的野草和小树,各色蝴蝶在花丛和菜园中缓缓地挥舞着翅膀,知了在树上使劲地鸣唱,努力地驱赶乡间的宁静。立秋前后是汛季,河流因流水而尽显生机,鱼儿在河面闹腾,水鸟则在上空起伏盘旋。大大小小的龙虾池边停泊着一条条小船,连绵的荷叶池中伸出一支支莲蓬,白鹭或在水面飞翔,或在田间觅食,这是水乡的本底和特色。

近些年,水乡的空气变干净了。污染企业在几轮生态环保督察中被关闭,雾霾早已消失,代之以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蓝天。以前每遇红白喜事或者生辰忌日,村里就传来烟花爆竹的声音,飘来或重或淡的烟火气味,乡亲们觉得既浪费也污染环境。今年清明前,县里发布公告,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没想到得到社会的广泛拥护。此次立秋正值中元节前几天,却再也没有听见祭祖的鞭炮声。到了晚上,深蓝的天空中可遥望到皎洁的月和明亮的星,邻近的村落传来依稀的狗叫声,仿佛回到童年,令人欣喜。唯遗憾再也看不见小时候在外摇扇纳凉聊天的人们,听不到那随风飘来的竹笛声。

近些年,水乡的水体变通畅了。老家门口,一横一竖两条大小河流交叉流过,横跨大河的月拱桥成了家乡的地理标志。立秋次日,小河的水闸向大河放水。在水流湍急的闸口,一个年轻人不一会儿就钓上了两条翘嘴白,大约一斤有余。这种鱼,在老家的河里只在小时候见过。老一辈的人说,这几年因为长江大保护,污染企业整顿,河流的水质总体变好了,消失几十年的一些鱼虾又回来了,在河边钓鱼休闲的人也就多了。年轻人瞟了一眼这两条鱼说,这不够吃,等会儿再钓一条。待我转身再回头看时,发现鱼篓子没拴牢,掉河里了。大家找来竹竿,在河边划拉好久,提上来一看,鱼网子空空,鱼早跑了。年轻人很是遗憾,我们则安慰说不要紧,还会有鱼。

近些年,水乡的生活更富裕了。池塘边和菜园中的瓜果蔬菜飘着清香,南瓜、香瓜、西瓜、白菜、空心菜静静地展示自己的绿意,辣椒、茄子和黄瓜在微风中随枝蔓摇曳。青豆、藕桩、菱角、小龙虾、野生鱼,尽管长相一般,但味道着实不错,永远是水乡老家人的最爱和异乡游子最为挂记的味道。立秋当日,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舅舅舅妈,用家乡的丰盛土菜热情地招待我这位千里之外的中年游子,并反复叮嘱多吃点,因为外面难吃到。

天凉好个秋,远方的游子们不得不再次启程。立秋次日,我要回京了。早上,老母亲拿出已经泡好的干豌豆,沥干后用油炒,放点辣椒,起锅时很香。一尝,确实是小时候的味道。我边吃边赞叹母亲的手艺,感叹时光的流逝。母亲做了很多家乡菜,河鱼、藕桩、小龙虾、咸鸭蛋、豆干子等摆在一起,色香味俱全。看着母亲的白发和亲友的笑容,听着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吃着聊着,感觉这些又成了新的乡愁。

午饭后,挥手和亲友告别,带着对老母亲的挂记和这份乡愁离开了家乡。身后,秋风习习,路边的白杨树叶正在风中轻舞,树下的兄弟还立在那里,目送我远去。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