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为子孙留下珍贵自然资产
让刺眼的“伤疤”长出“新肉”
首个国家公园什么样?
太湖梅梁湖水下种“森林”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寨沟科学重建 推进高质量发展
让刺眼的“伤疤”长出“新肉”

 

◆本报记者 王小玲

两年前的8月8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美到窒息”的童话天堂——九寨沟景区遭受地震重创,垮塌裸露的山体,远远望去像道道刺眼的“伤疤”。

如今,景区内湛蓝的五花海、长海等景点风采依然。震后受损较重的诺日朗瀑布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恢复了原有的壮阔。

“生态审查不过关,一律不准开工”

回首2017年12月8日,四川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提出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

在五大重建任务中,将“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两年来,九寨沟县灾后恢复重建步伐一刻不曾停歇。

“生态审查不过关,一律不准开工。”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之一,九寨沟县专门成立生态文明建设组,调集环保、规划、旅游等领域68名专家,对每个项目同步开展空间规划审查和生态文明建设审查,确保重建项目既符合科学规划,又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在生态修复保护方面,优先启动实施13个生态环境修复保护重建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黄土梁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位于九寨沟县勿角自然保护区内,连接王朗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与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遗传交流及其栖息地连通的关键节点,但受“8·8”地震影响,这条走廊带林地受损,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降低了栖息地质量。

灾后重建中,相关部门专门编制了项目修复方案:采取大熊猫主食竹抚育复壮、补植补造、林下栽竹等措施,修复黄土梁、施家堡—小河、黄土梁—王坝楚等3条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共修复面积5万亩。其中,九寨沟黄土梁大熊猫基因交流走廊带,补栽大熊猫主食竹、修复栖息地2万亩。

去年1月,在启动震损林地清理的同时,当地对受损林地进行摸底调查,编制修复方案,采取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启动震损林地植被恢复项目。

灾后重建不仅是“复原”

治理中,九寨沟还积极发动受灾村民和贫困户参与植被恢复项目。目前,景区外划分的159个工程造林地块均已种上岷江柏、连香树、花楸、云杉、疏花槭等树苗。

据统计,全县现已完成保护区外震损林地植被恢复1.84万亩,修复珍稀动物栖息地1.85万亩,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基本达到震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绝不仅仅是“复原”,更是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能力的升级、藏区民生的改善。在面临环境容量有限等现实困难的情况下,九寨沟感恩奋进,修复山川、重建家园、完善基础、升级产业,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还高质量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利用灾后重建契机,九寨沟县积极构建“三廊四区”全域旅游格局,加快推进中查沟·鲁能胜地、甘海子生态文化旅游区、神仙池生态旅游区、勿角民族生态旅游试验区等景区景点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12个要素,全面做好旅游要素配置与提升,努力把九寨沟打造成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