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为子孙留下珍贵自然资产
让刺眼的“伤疤”长出“新肉”
首个国家公园什么样?
太湖梅梁湖水下种“森林”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

 

◆尹昌斌 张洋

当前,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农业农村工作领域的主旋律。但同时,我国农业也面临着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如农业投入品超量使用、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农业废弃物治理也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

生态循环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增加价值链条,延伸农业产业链,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的一种以农副产品多级闭合循环利用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类型。

生态循环农业已经成为破解我国现阶段农业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突破口。要更好地发挥生态循环农业的功能与作用,亟待从基本概念、遵循原则、内在动力、运行模式等方面深入了解其本质与特征,全面分析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制度与体制机制创新需求,使其成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动力。

生态循环农业是基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涉及农业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污染防控、环境改善等领域,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与产业链延伸。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包括农业生产环节的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生产条件由“靠天吃饭”向生态风险可控转变、农业劳动力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以及农业经营环节的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向集中配置转变、农业产业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农工贸一体化转变、农业功能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加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选择西北旱作模式、南方水网模式、生态脆弱区模式、果园清洁型模式等我国典型生态循环农业类型,深入剖析各发展模式的技术特点、路径流程、产业结构与功能、产业创新动力、价值增值形式等内在要素,针对所解决的水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区域生态功能退化、地膜污染、分区域,因地制宜提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且与当地资源禀赋、种植结构、经济发展特征相契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样板。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针对生态循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技术瓶颈,开展包括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废弃物利用型、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型、生物能源型、 绿色种植与健康养殖型等技术研发,并将一系列现代化技术,如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大数据等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另外,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回收利用、化肥农药氮磷控源治理、畜禽粪污综合治理、高效节水等工程。

进行生态循环农业补偿机制创新。首先,围绕资源保护、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大对秸秆还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现代施药机械、绿色防控产品、增施有机肥和高标准农膜使用补贴力度,建立终端产品补贴制度;其次,加大投入,完善财政调节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林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给予绿色信贷支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农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入PPP模式,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发展机制。

强化生态循环农业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设。首先,要健全生态循环农业的法律体系,包括制订完善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其次,要推进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程等建设,包括制订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对现有的循环农业成熟技术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扩大推广应用规模与范围。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