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产业经济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人才紧缺成掣肘 安徽求贤若渴
环保企业有了社会责任指南
中国石油举办二〇一九年环境监测专业竞赛
三亚:打造“无废城市”样板和展示窗口
海水淡化受重视 相关企业将获益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9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才紧缺成掣肘 安徽求贤若渴
人才匮乏、创新不足成制约企业发展首因,应完善顶层设计,广泛开展政校企多方合作
刘伟龙制图
 

◆本报记者 徐卫星

近年来,安徽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根据安徽省规划,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安徽支柱产业之一。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安徽环保产业人才缺失是首要问题。

近日,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会对全省环保企业需求情况开展调查,调查对象涵盖水、气、噪声、固废、生态及土壤修复、社会化环境监测、第三方在线监控运维服务等广大民营中小企业,收到有效反馈近200份,基本能客观反映出当前安徽中小环保企业生存的“众生相”,找人才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人才匮乏掣肘企业发展

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进而丧失竞争力,解决问题又往往顾虑重重

“安徽节能环保产业中小企业星罗棋布遍及城乡,有很强的生命力,就业人员多,是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欣喜之余还应该看到的现实是,这些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研发能力不足,仍以模仿和代理国外技术或设备为长期战略,常规技术仍占主导地位,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发展缓慢。”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对于广大中小环保企业来说,什么是他们的最迫切需求?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会调查发现,企业希望尽快解决的最大现实困扰来自自身发展因素占比66%。在企业目前经营存在哪些困难中,人才紧缺首当其冲,反映也最为强烈,占比74.5%。

统计发现,当下最紧缺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才的企业占比74%,中级职称技术人才占47% ,营销人员占45%。为引进人才,企业目前采取最多的人才招聘方式为网上招聘,占84% ,根据业务情况进行招聘占比48%,人才市场现场招聘占40%,适当补充岗位占 36%,校园招聘占34%,常年需要招聘占 21%。

为与智库和高校建立广泛联系吸引人才,愿意让高校科研院所到企业进行调研交流者占比80%,愿意让高校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占比73%,愿意提供中试场地的企业占比49%。

人才的匮乏也直接导致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进而丧失竞争力。被调查企业认为,目前急需突破的技术难题所在领域按占比高低依次为污水及废水治理占比52.8%,大气治理占比37.7%,固废处置占31%,生态修复占31%,噪声治理占7.5%,其他占12%。

超过1/3的受调查企业认为,目前企业存在基础设施和现有装备陈旧、既有设备的组合智能化控制不够、人才梯队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更新慢、新产品技术升级创新迟缓等实际困难,但要解决上述问题,又顾虑重重,担心投资回报风险(占比43%),缺乏专业解决方案(占比 43%),缺乏资金支持(占比39%),缺乏技术指导(占比 36 %)等,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的再投入和技术创新。

人才断档且结构性失衡

急需从顶层设计上改革高校及各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政策;环保行业人才配置和流动有待整体优化

“当前安徽省环保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首先与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储备机制有关。”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会这位负责人介绍,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大势及近两年环保市场竞争无序和企业资金紧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部分中小环保企业运行较为艰难,企业没能很好地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使一些企业出现了人才断档和青黄不接的状况,部分技术人员由于知识更新的原因已无法适应科技发展形势和企业创新需要。另外,中小环保企业受规模财力以及客观环境影响,吸纳人才确实比较困难。

人才的需求旺盛客观上也折射出当前安徽省环境管理有效、高质量供给的不足。随着国家和安徽省内各项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出台,加之各级环保督查巡查力度空前,以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大一强”攻坚战部署向纵深推进,长江干流及支流沿线园区搬迁提标改造关闭等,使环境治理项目呈现井喷式增加,加剧了环保人才需求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增长,凸显了环保行业人才整体结构性失衡的局面。

“要从顶层设计上改革高校及各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政策,扭转环保行业人才整体存量偏少的局面。同时,环保行业人才配置和流动有待整体优化,鼓励科研院所里的高科技人才与环保企业结对帮扶,及时对企业技术研发方向评估校正纠偏。”这位负责人建议。

如何抓住人才?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扶持力度,广泛开展政校企多方合作,打造产业联盟和孵化器

如何抓住环保行业人才?相关人士建议,对政府层面而言,一方面应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扶持力度,对新技术、新工艺、首台套等技术推广应用,财政可采取后补贴的方式,给予研发的团队和个人资金奖励和分担风险,对关键、共性环保技术设备的研发应用给予扶持。同时,广泛开展政校企多方合作,依托中科大、中科院、合工大等科研院所优势,引导相应人才参与中小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环保职业教育的常态化运转和健康发展。

他还建议,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社会环保组织的人才优势,积极鼓励支持并创造条件吸引智库加入到环保产业领域,促进科研、设计单位与环保机械工业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优势互补的环保技术联盟和产业孵化器,提高其培育和扶植科技型中小环保企业的能力。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