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凝心聚力共奋进 统一思想再出发
内蒙古生态环境系统举办文艺汇演
图片新闻
北京世园会游客达780万
一株绿芽, 一份希望
作家采风走进“生态山西”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株绿芽, 一份希望
“绿哈达”公益行动植草900万平方米,助力高原生态改善
 

九月的青藏高原,绿意渐退,路两边金黄色的成片青稞随风起伏,尽头连接着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绕过一片宽阔的河谷,此行目的地——拉萨市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出现在记者眼前。

2013年,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联合利华力士品牌发起的“力士·绿哈达行动”在这里生根发芽。6年坚守,这片高原植绿已经突破900万平方米,不断萌生的绿色希望给白朗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本报记者王珊

初秋的一个凉爽夜晚,拉萨澄澈的星空下,几个曾经“妄想”在西藏种植1万亩草场的人坐在了一起。

“这是你第几次上高原?”

“记不清了,每年按三次算,至少快20次了吧。”

“高原反应适应了吧?”

“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不好忍受了。”

“我也是,但看到这些年公益植草的成果,心里有一种幸福感。”

他们是来自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联合利华力士品牌的“老高原”们,即将去参加一年一度生态植草见证验收活动。

高原如何播撒出绿色希望?

对于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武俊喜来说,他的高原梦开始于2003年,四川雅安一个小书店关于西藏风土人情的书籍令他着迷。2009年,他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一待就是10年。

10年间,武俊喜每年都有6个月~7个月在高原开展科研工作,长时间的日晒让他的皮肤变得和当地人一般黝黑,作为“力士·绿哈达行动”西藏公益植草的技术负责人,谈起背后的故事,武俊喜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大部分种草的地块都是中低产田,这些土地海拔分布在3000米~4700米之间,大多只能依赖自然降水,土壤贫瘠。如何对高海拔抗旱、耐瘠薄、高产的草种进行引种和选育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青藏高原看似草地遍布,然而要在宜草荒地上成功种植牧草,需要经过繁复的步骤,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管理。

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技术团队最终采取了绿麦+苜蓿+箭筈豌豆+燕麦混播的种植方式。“科学的植草方式,使得混播饲草的高度、生长速度及产草量均优于当地燕麦,产草量也比天然草场高出10倍~30倍。目前,绿麦草在高原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成为适应海拔4000米以上种植的优良牧草。”武俊喜展颜。

合作社注入了新生力量

藏区人工草场面积增加,能够改善当地草场退化状况。同时,牧草产量增加也使牧民在饲养完自家牛羊后还有剩余。

为帮助牧民搭建一个现代养殖和共同富裕的平台,以138户村民为主体的“林周县白朗村种草养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白朗村村民索朗卓玛就是合作社中受益的一员。

2013年,“力士·绿哈达行动”在白朗村落地后,索朗卓玛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青稞,收入才二三百元。如果种草,亩产收入可达700多元。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索朗卓玛一家从此成为了“绿哈达行动”的耕种者。但由于合作社管理人员以村民为主,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难以提升,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坎。2019年,两位大学生的到来让难题迎刃而解。

毕业于西藏农牧学院的益西格桑和来自中山大学的扎西同岁,两人青涩的面庞上稚气未脱,但养殖技术却相当熟练。

益西格桑说:“未来,我想大力发掘家乡的彭波半细毛羊产业,打造林周彭波羊优质品牌,帮助合作社快速发展,带动全县养羊合作社开展联营。”而扎西的愿望则是通过智慧牧业实现养殖过程的高效、科学和低成本。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就像高原冉冉升起的朝阳,为合作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小行动”产生“大不同”

作为联合利华可持续发展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哈达模式”已经成为了联合利华的重要典范。

在白朗村,多次来到绿哈达草场的联合利华北亚区个人护理副总裁马文和大家分享了一组数据:2019年“力士·绿哈达行动”在卡孜乡新种植人工草场1500亩,累计种植牧草面积达13750亩,净吸收二氧化碳4413吨,并帮助当地9693位农牧民改善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相当于128个足球场”,马文比喻道。

青藏高原草场覆盖面积约21亿亩,占整个高原面积的53%,作为我国的主要牧区,草地是当地村民赖以生存的希望。

为带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植草行动中,今年99公益日期间,“力士·绿哈达行动”携手腾讯公益,为消费者打造参与高原植草的绿色通道,倡导通过“小行动”产生“大不同”,助力青藏高原的生态改善。

路远脚为尺,曾经的万亩“妄想”,而今终成现实。正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徐光所说:“绿哈达草场是‘公益+精准扶贫’和‘公益+企业合作’的多渠道探索和示范。我来西藏十多趟,虽然每年项目植草面积有限,但是年复一年,行动结出了丰硕成果,我也为牧民脸上的欣喜而感动。希望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入进来,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