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赵亮:守护蓝天的“空气侠”
让“临夏绿”取代“西部黄”
贵州湄潭分类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生态环境部关于2019年9月5日-2019年9月29日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的公告
2019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举行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9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临夏绿”取代“西部黄”
开展河流和大气治理,发展生态旅游,甘肃临夏建设宜居“美丽城市”
 

◆程维嘉

提到临夏,很多人并不清楚它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而提到甘肃,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大西北戈壁沙漠满目黄色、风沙漫天的景象。真正站在夏末秋初的临夏市街头,会看到汩汩流淌的大夏河,干净整洁的街道,绿意盎然的树木,颠覆了西部城市“骑着骆驼在黄沙漫天中前行”的刻板印象。

临夏古称河州,因大夏河穿城而过命名为临夏。河流对于临夏市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开展河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保举措开始,近年来,临夏市立足自身实际,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精准扶贫工作,在长期以劳动力输出、商贸业为主要产业的基础上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展美丽城市建设,正在逐步走上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1 绿色城区

臭水河变景观河

红水河是一条贯穿临夏市主城区的古老河道。河畔是以8座伊斯兰教坊为中心的纵横13条街巷,形成人水相依的“八坊十三巷”古居民区。曾经,红水河流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河流整治成为亟待实施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临夏市总投资9816万元,自2013年起开始实施13.4公里的红水河综合治理改造项目。近年来,多次进行河道衬砌、截弯取直设置箱涵、雨水管埋设、景观工程及步行道建设等改造。

紧邻红水河居住的马百克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河里都是垃圾、脏水,从河边走过要捂着鼻子、穿着雨鞋。治理之后,臭水河变成了清水河、景观河,我们群众满意得很。”自2016年底,经河流和街道环境整治后的“八坊十三巷”作为景区开放,目前累计接待游客533.84万人次。周边居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享受到了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

大夏河作为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是临夏市的母亲河。据介绍,近年来,临夏市投资1.8亿元实施了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防洪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还完成了沿大夏河三十里文化牡丹长廊建设工作,种植临夏紫斑牡丹200余种共计7.5万株。综合治理后的大夏河水生态环境改善,河畔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在每年五月牡丹花季更吸引大量游人前往游赏。

2 绿色产业

粪污变有机肥

临夏市没有重工业基础,要想致富,就要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近年来,临夏市畜牧业进行了产业绿色升级的有益探索。

异味、污水等是养殖场易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但走进八坊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却闻不到一点异味,不像一家养殖企业,更像一座主题公园。养殖场被打造成集牛的饲养、繁育、产品加工生产、物流及产业观光于一体的牛文化产业园。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场区产生的粪污经统一收集运送到堆肥车间,经过催化剂生产有机肥回流市场,形成循环产业链。同时,场区收购玉米秸秆加工成青饲料用于饲养,既保证了肉质天然健康,也完成了对玉米秸秆的大量消纳。

临夏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马福平告诉记者,临夏市取缔了小型“散乱污”养殖企业,保留几个重点大型养殖场,便于集中治理。各大养殖场同时承担了全市的秸秆消纳任务,由政府进行任务分解,避免因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依照牛文化产业园的模式,临夏市还建有羊博园等养殖企业。临夏市主要农作物为玉米,为从源头上彻底避免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从2017年起,政府鼓励群众减少玉米种植。除了“米改饲”,还大力推进“米改花”“米改菜”,并进行一定的补贴。改种花草果蔬后,成片的花海、菜园成了赏花游、乡村游的天然风景,开拓了新的旅游产业。

3 绿色村庄

红泥滩变金色草滩

临夏市南龙镇妥家村草滩就是因“米改花”获益的一个例子。走在进村的马路上,妥家村党支部书记马辉告诉记者,这条路原本是一条很窄的红土路,一下雨就变成了一片红泥滩。“以前出租车司机一听要去草滩都不愿意,嫌路不好走。”

今年,村里响应临夏市政府“米改花”的号召,种植油菜花100余亩,打造了南龙金色草滩油菜花基地,建设墙体彩绘、风铃长廊、风车长廊、网红桥、游乐园等游览项目。在几名党员的带领下,群众纷纷让地加宽道路,实现泥路硬化,沟渠改造,垃圾清运。妥家村村民还自发在周边山区植树造林,改善周边环境。

改造后“红泥滩”有了自己的品牌——金色草滩。“曾经村里没有任何集体收入,今年首次举办草花节期间,集体一个月的收入就达到了3万元,这在妥家村历史上从未有过。”马辉感慨道。

计划通过“米改花”发展旅游增收的还有临夏市最贫困的山村王坪村。王坪村开展牡丹种植,旺季赏牡丹发展旅游,淡季发展牡丹产业开发产品,牡丹种植成员每年收入达到1万至3万元,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新的盼头。

4 绿色卫士

“人防”变“技防”

发展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怎样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入秋以来,临夏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转向了冬季供暖大气污染防治。

为全面实现清洁供暖,临夏市委、市政府在2018年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城区土炕清零;投资1300万元,对农村2.5万个土炕实施清洁能源改造,用石墨烯远红外电热炕板代替原有土炕。5年来,全市拆除燃煤供暖的锅炉房,同时投资逾7亿元,建设三个符合最新排放标准的热源厂承担全市冬季供暖,补充采用天然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

为掌握大气污染物来源和迁移规律,做到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临夏市投入636.5万元,配置40个颗粒物监测点位,6组焦距32倍可360度旋转的高清云台,1架无人机和1台大气立体综合监测走航车,建立了大气网格化立体监测平台系统,招标合作技术公司提供大数据分析研判服务。

监测平台系统实时、直观地反映了监测点位空气质量状况,相关部门对露天焚烧、工地覆盖、扬尘、排污口等处的污染现象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行动,形成了“线上‘天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的网格监管模式,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今年还将投资610万元,补充建立全市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