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海风轻拂碧波荡
让大熊猫有个更安逸的家
探索山区县城建设路径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0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70年来累计建设95个保护区
让大熊猫有个更安逸的家

 

◆本报记者王小玲

“对不起,我还在为大熊猫倒时差。”近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发布会上,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包建华用疲惫的声音,连连向记者道歉。

作为四川省代表,包建华刚刚向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赠送了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纪念品《大熊猫图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累计建立95个保护地用于保护大熊猫。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大熊猫受威胁级别由“濒危”改为“易危”。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印发,标志着四川大熊猫保护进入新的“国家公园”阶段。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野生数量从909只恢复到1387只

“四川的大熊猫保护经历了初期、高速发展和新时期3个阶段。”包建华介绍说,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物种保护为主。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中央就发布了相关规定,严禁任意捕猎大熊猫。60年代,大熊猫又被列入56种禁猎珍稀或特产动物范围。

在1963年,为保护大熊猫,四川建立了汶川县卧龙、天全县喇叭河、平武县王朗、南坪县(九寨沟县)白河等第一批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第一次大熊猫调查始于上世纪70年代,开启了四川建立自然保护区、规范保护大熊猫及其他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历程。

“从改革开放到2016年底,是四川大熊猫保护的第二阶段,也是大熊猫保护事业发展的快速阶段。”包建华说,这个阶段的主要保护内容是开展科学研究、确保小种群续存,主要集中在强化大熊猫研究和迁地保护、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和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建设基因廊道和野化放归大熊猫3方面。

通过组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大科研机构,开展调查摸清家底;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超过70%的野生大熊猫和60%的大熊猫栖息地被各类保护地保护起来。

根据中国第4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02.7万公顷,约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78.7%。野生大熊猫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909只恢复到1387只,增长52.6%。

设立国家公园,“四个保护”战略推动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历经50多年的努力,四川大熊猫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放归野外大熊猫数量稳定增长。

“四川大熊猫科研和保护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还面临‘四大困境’。”包建华认为,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保护与发展协调难、保护地机构分散重叠、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不够等壁垒,还需要攻破。

2017年1月,中央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标志着四川大熊猫保护进入新的“国家公园”阶段。“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是中央交给四川重大政治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四川将着力实施完整保护、规范保护、科学保护、协同保护的“四个保护”战略,进一步推进大熊猫保护工作。

“要真正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包建华说,要坚持以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为核心目标,始终坚持生态第一,突出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

与此同时,科学规划边界和管控分区,在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基础上,留出适度空间满足公众科研、教育、游憩和生态产业发展需要。完善民生改善引导激励政策,增强社区群众获得感和参与度。

“目前,我们已经着手大熊猫国家公园地方立法事宜,推进国家公园法制化管理,确保执法管理不断档、不缺位。”包建华说,四川将充分挖掘大熊猫多元文化价值,以大熊猫为纽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努力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成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相关链接——

秦岭大熊猫文化宣传

走进北京世园会

本报讯 在北京世园会举办的“陕西活动日”中,秦岭大熊猫文化宣传活动同步拉开序幕。活动日现场,不时走过人群的“秦岭大熊猫”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熊猫玩偶、熊猫折扇倍受观众喜爱,特别是陕西园门口的“秦岭四宝”留影墙,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陕西省通过持续不断的重点区域绿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绿色版图已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实现“全域绿”。

目前,被誉为中国“生物基因库”的秦岭,在陕西省的大力保护与修复下,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6.8%,以“秦岭四宝”为首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和栖息地面积呈现出“双增长”的态势。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目前的345只,栖息地面积由1037平方公里扩大到3600平方公里,野外遇见率、数量增幅和密度居全国之首。

今后,陕西将持续采取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推进“陕西绿”向“陕西美”跨越。 张博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