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应急专家组多元化说明了什么?
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深化改革面临新课题
补齐监管短板 净化环保工程市场
让文明出游成为一种习惯
重污染天气应急要坚持问题导向
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要加强创新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文明出游成为一种习惯

 

◆张厚美

国庆节期间,一家人或者朋友们结伴而行出门游玩,已经成为不少人的选择。然而,一些人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放松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啃过的玉米棒子、食物包装袋、矿泉水瓶等随地乱扔,还有一些人在小溪边露营野炊、烧烤,烟熏火烤乌烟瘴气,并且毫无顾忌地将残余废物扔在河沟边或者水里。殊不知,很多河沟下游就是饮用水水源地。

文明出行是文明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意。2018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公民十条”,即《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领公众践行生态环境责任。

现在,一些景区倡导“无痕旅游”理念,倡导游客将游览途中产生的垃圾打包带走。不少景点景区都制作了温馨提示牌,引导游客文明出行。一些旅行社还专门印制了《文明公约》,让导游分发给每位游客,并要求导游在旅游行程中向游客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文明出游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个大环境。如果每个人都文明一小步,整个景区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习惯的培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努力的程度。怎样把坏习惯变为好习惯?笔者以为,游客在景区游玩时,随时都可能制造垃圾,但垃圾桶并不是到处都有,这时候除了自我约束,把文明出游内化于心、外见于行外,还需要外力约束,形成由外至内的约束监管。可以建立旅游黑名单制度,使存在不良旅游行为的人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用强硬的措施与严格的制度,让不良旅游者长记性。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无论生态底子有多好,都需要百般爱护,不能让损害生态环境的乱象频发。在大众旅游时代,只有当文明意识成为一种群体习惯,道德规范成为人们出游的自觉行为,对大自然心存敬畏,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普遍共识,人们看到的才是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景美人也美的旅游新风尚才会呈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