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进京通行证新规顺应社会治理需求
“双11”可以打出哪些绿色牌?
用好“三线一单”绿色标尺
给黄河做个 “环保体检”
地下水位上升补上了生态欠账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京通行证新规顺应社会治理需求

 

◆刘四建

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原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对部分载客汽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今年11月1日起,外埠车进入六环路(不含)以内道路和通州区全域范围道路(不含高速公路主路)行驶的,须办理进京通行证。每辆车每年最多办理进京通行证12次,每次办理的进京通行证有效期最长为7天。临近新规实施的日子,面对“最严限行”,社会上出现一些看法和争论。笔者认为,这一新规顺应了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

今年1月-6月,北京市PM2.5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创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取得这样的成绩,机动车管控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1年实施小客车总量调控政策以来,截至2017年底,小客车净增95.5万辆,年增速由2010年的24.3%降至2.2%;2013年-2017年共淘汰老旧机动车216万余辆;2019年,在10万个新增小客车配额中有6万个是新能源指标。

但是,在严格本地车辆管理的同时,对外埠车的管理却失之于宽。近年来,为规避小客车调控政策,部分北京常住人口到外省市登记上牌,月均超过3000辆。据统计,当前长期登记在京使用的外埠号码车牌达到70.9万辆,加之在六环外不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这个数量超过了100万辆。

根据PM2.5源解析结果,在北京本地排放中,以机动车为主的移动源占比达到45%,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不断推进,这个占比还会更高,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凸显。与自身相比,北京市空气质量的确有明显改善,但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大气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实施进京通行证新规,强化对外埠进京车辆的管理,势在必行。

此外,新规的实施也是实现绿色出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鼓励绿色出行,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促进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

线路达22条,总里程608公里,发车最短间隔少于2分钟,远超纽约等同等规模城市;地面公交线路有660余条,路权优先大幅提升;个性化定制专线318条,实现了多层次、精准化服务;计划到2020年,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运行速度和准点率进一步提升。可以说,北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市民和外埠进京办事人员绿色出行的需求,为实施进京通行证新规奠定了基础。

实施进京通行证新规可能暂时会影响到一部分人出行,但从长远看,既缓解了交通拥堵,又保卫了蓝天,何乐而不为。实施这一新规,可以促进车主放下方向盘,改变出行方式,多选择绿色出行;同时也可以倒逼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满足绿色出行需求。如此一来可以形成良性循环,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习惯会慢慢养成,绿色出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就能实现。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