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别具一格“非遗”课
青少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中坚力量
成都“非遗节”亮点多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具一格“非遗”课

 

◆本报见习记者肖琪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中的这两句,是中国人离家远行时最易涌上心头的诗句。穿针引线所勾画的慈母形象一直以来是国人对母爱最直观、生活化的想象。针与线,从来不仅仅饱含着母亲所倾注的爱意,由针线织就的精美绣品更成为穿越历史的文化传承,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着熠熠光辉,正以不同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与进来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一代代的传承人,无论是匠心独运的手艺人,还是十年如一日坚守传承的曲艺表演者,他们是非遗在新时代依旧能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因素。非遗的传承,除了专业人士的坚守与奉献,更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以避免出现非遗文化断代。

今年9月,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指导、中国青年网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表彰发布会,现场揭晓了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广东省广州市“广绣进校园”入选。依靠学校教育为非遗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和持续活动,无疑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开辟出一条新路。

面对不同学龄段和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循序渐进地传播非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在广州,从幼儿园小朋友的水墨刺绣到中小学生的绣画、团扇、手包,再到大学生的服饰与装置设计,“广绣进校园”呈现出学校开展广绣教学的生动实践成果。

广绣指广府地区的传统刺绣,是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绣种。唐永贞元年,南海(即今广州)向朝廷进贡绣娘卢眉娘,年方十四的她“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明清时期,皇宫对广绣越发喜爱,许多广绣被当作贡品而进献宫廷。在民间,广绣日用品曾广泛应用于广府生活的方方面面。

贴近于生活使得众多非遗项目得以传承至今,但随着时代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非遗项目亟待重新融入到大众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广绣进校园”,覆盖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幼儿园多以启智为主,小学则是“非遗进校园”最广泛的阵地,约占各层次学校总数的70%,各校结合所在地域的特色文化来打造特色课程。中学的“非遗进校园”往往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市内各职业院校多将非遗课程纳入职业人才培养中,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中,市内各高校积极探索将非遗融入专业学科建设。

那么,幼儿园的小朋友果真能挥舞银针和丝线,专注地完成一幅绣品吗?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园长梁敏玲解答道:“我们20多年来都在开展刺绣活动,刺绣课程涵盖的材料、内容和措施,根据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而循序渐进。在小班开设‘前刺绣’活动,教穿珠,为以后拿针线做铺垫。在中班开设‘准刺绣’活动,教小朋友用塑胶针和鱼丝线在洞眼很大的竹织品上体验刺绣。到了大班,小朋友就能用真的针线学习刺绣技能了。”

教材与课程的专业化

课堂体验。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的陈滢冰觉得,广绣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魅力,通过课堂上的亲身体验,她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家乡和这里独特的传统文化。

黎锦申遗成功,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的脸上多了笑容。很早之前,她带领着乡邻创办了织锦合作社。随着黎锦知名度的提升,市场逐渐打开。而刘香兰有了新的期待:“我现在关注的不仅是村里姐妹能通过黎锦脱贫致富,还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习织锦。”

传承人带着新期待,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授也成为可能。

2011年起,五指山市与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联合创办了黎族织锦技艺中专学历班;2013年起,在7所学校开设黎族织锦技艺实践课……刘香兰成了这些学校的织锦老师,她们的课程排得满满的。“一年教授的学生有几百人,孩子们都喜欢这门课。”让刘香兰非常高兴的是,不少中小学生在黎锦纺织比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中专班的学生则朝着专业方向发展,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

广州市非遗中心的专家介绍,近年来,《传统广绣针法工艺全集》《广绣教程》《广绣针法说明书》等专著的出版,令传统技艺的面目更加清晰。广绣慕课、广绣教程、针法说明书等工作成果相继问世。值得一提的是,一批非常珍贵的传统针法,如起鳞霎彩、流星赶月等曾在历史上演绎了无数广绣精品的针法,近年通过广绣传承人的努力得以恢复,又重新运用到新作品创作中。

对于广州而言,“广绣进校园”,并非将广绣照搬进学校,而是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融合、发展、创新,使学校在 “广绣进校园” 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广州美术学院自2009年开展广绣课程以来,就在本科生中开设课程班,并延伸至毕业创作、研究生教学等,使广绣课程逐渐成型。

精美的《遇见广绣》慕课,仿佛在召唤着人们进入传统艺术的秘境中。一系列优秀教材的出版发行,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广绣公开课,给学生带来了绝妙的

加强教师队伍的非遗素养

如果说一名学生就是一颗非遗传承的种子,那么老师则是呵护种子发芽成长的阳光和雨露。针对教师的培训使阳光更和煦,雨露更滋润。

在一系列生动实践中,学校已逐渐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阵地。为了让“非遗进校园”更加良好开展,广州市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举措。市教育局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市文广新局将传承成效显著的学校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并给予资金支持,仅2015~2017年度传承基地就有21所学校入选。广州“非遗学堂”近年来开设多期广绣、广彩、广东醒狮等师资培训班,培养出一批可以自主在学校开展教学的老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面向全市美术老师举办非遗知识普及课和广绣公开课等非遗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非遗素养。

在广绣教师培训班上,工艺馆的馆长、业务专家及广彩、广绣传承人分别为老师们教授了理论知识和指导体验工艺制作,增强教师们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和知识储备,使得课程能在校园内更广泛、持久地开展。从起源与发展历史说开去,以风格特点的细致讲解引人入胜。

在四川,推动“非遗进校园”落到实处,是从一时一地到常态化的普及。捏面人、剪纸、竹编、蜀绣、皮影戏……孩子们的童趣和想象力在非遗作品中展露无遗。针对师资短缺问题,四川鼓励戏曲工作者可在学校担任艺术教师,举办校园戏曲知识讲座或戏曲名家精品公开课,并对本校教师进行戏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壮大教师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对非遗传承保护深有感触,“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保护传承人队伍,在于非遗项目真实传统的维护。所有社会成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传承大军当中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你我都是传承人。”

从学校教育走出来的非遗课堂绽放历史与文化的深邃魅力,让学生共享着传承人的责任与光荣。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