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市民热议的是什么?
“来真的”岂能“不较真”?
图片新闻
假如我是一名向塑料垃圾宣战的小小发明家
进博会成践行垃圾分类大舞台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公开征集意见
市民热议的是什么?

 

从10月14日起至11月13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修正案》)公开征求意见。截至记者发稿,北京市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中,共收到262条意见。

《修正案》在微博上引发广泛热议,微博话题涵盖北京垃圾如何分类、北京垃圾分类可积分换礼、北京垃圾分类刷脸开盖、北京试点垃圾分类专车专运等。其中,央视新闻发起的微博话题“北京推行垃圾分类”,阅读量超过1600万,其发布的题为《北京推行垃圾分类,年底前覆盖60%区域》的视频,累计共有628万次观看。

针对垃圾分类,北京市民最关注、讨论最热烈的是什么?

记者梳理发现,尽管在生活垃圾分类方法、惩罚措施等具体操作细节上观点不一,但大家普遍支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同时,公众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关注,也由居民前端分类的单一环节,拓展到收运、末端处理等全流程。

分类标准如何确定?

在北京市法规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的262条意见中,针对《修正案》第七条的意见共30条,位居首位,占比约11.4%。

《修正案》第七条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一)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别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

涉及到具体的垃圾分类标准,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有人建议,为了降低操作门槛,应把居民垃圾分为两类,即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还有依据垃圾的处理方式相近进行分类,如生活垃圾、电子垃圾、有害垃圾的分类标准。网友“李京”觉得,“厨余垃圾并不准确,改为‘食品垃圾’或‘食源垃圾’,就不会产生瓜子皮、核桃皮怎样分类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标准非常不明确,重合度太高,建议改为能烧的、不能烧的、瓶子和易拉罐、纸。另一些意见认为,“垃圾分类不宜过多种类,只分成废物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种即可。”

虽然对分类的标准众说纷纭,但人们对垃圾分类普遍表示理解与支持。微博用户“圪针1999”认为,“这既可以减轻环境负担,又能节约资源,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垃圾分类标准的讨论,更多表达的是人们支持垃圾分类的同时,对分类能否变得更容易、更便利的诉求。

公众进行垃圾分类操作的一个难点就在于,一些垃圾种类容易混淆且难于分辨。就各地已出台的分类标准来看,有的存在分类标准模糊、缺乏细致分类指南的问题,有的则因地而异,比如,上海主要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重庆主要分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网友担心,遇到出差、旅游等特殊情况,还需要重新掌握不同的分类技巧。

对《修正案》的高讨论量也折射出公众面临分类时代到来时的心态,一方面担忧自身是否能适应,另一方面困惑分类标准是否可以更合理。在大家看来,分类标准既应满足方便操作,又要满足容易记忆。

惩罚是否应该纳入个人征信?

《修正案》中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条:“执法机关应当将当事人违反本条例受到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强制的情况共享到本市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行政机关根据本市关于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规定可以对其采取惩戒措施。”

当垃圾分类与个人征信相碰撞时,会有怎样的火花?不少建议者希望,删除此条款。“垃圾分类是一种倡导性措施,用征信这种较为严厉的手段予以处罚,可能存在量刑过重的嫌疑。”有些人认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应该记录一些更重要、危害更大的行为。垃圾分类上升到这地步没必要,要求严格,容易反弹。”还有人担心这一条款,“只能针对本地人,外地游客的信用怎么被影响?”

对具体该由哪个机关作为执法机关,以及具体惩戒标准尺度的把握,也是公众对这条新增规定的主要疑虑。

除了个人征信,在罚款这一项上,北京也与上海表现出明显不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于个人违反条例的罚款为50元以上200元以下。在北京,个人未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收集容器而拒不改正的,将被直接“顶格”处以200元罚款。

当前,各地正陆续进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罚款或者个人征信都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公众行为,保证垃圾分类的顺利推进。

有网友认为,“垃圾分类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抓起,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来提高大家的保护环境意识。”垃圾分类由易到难和由浅入深需要时间,需要每一个人从主观上将“垃圾分类”变成一种生活习惯,逐渐让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过渡成为垃圾分类的“自觉时代”。

是否匹配了全流程处理设施?

除了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投放垃圾,很多人还将注意力聚焦在垃圾分类的全流程处理。人们关心,分好类的垃圾最终被如何运输、如何处理?是否有完善的分类处理设施和流程,来保证垃圾分类的成果?

“如果居民辛苦分好类,最终在收集托运环节又变成一股脑扔进垃圾车,那前期的分类工作就白做了。” 微博用户“喜欢晓说”表示,“很想知道中后端做了哪些应对,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垃圾再利用的准备工作如何。”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垃圾“混装混运”问题,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垃圾运输相关要求和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标准,朝阳区、东城区的部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已经开始试点专业运输车分类清运垃圾,并通过“桶车对接”进行计量称重,实现垃圾分类全流程监管。

当大家的付出和努力让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时,人们愿意为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所以,这就需要分好类别的垃圾在全流程中得到有效的分类处理,作为公众坚持垃圾分类的一种激励。

显然,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包括公众生活习惯的养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诸多方面,其中硬性约束与软性引导缺一不可,比如最大程度降低市民的执行成本、激发公众的环保意愿。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生态法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林潇潇建议,除了积极进行宣传教育以外,政府还需要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并以补贴等形式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让市民亲自到垃圾焚烧厂看一看,实地感受垃圾处理流程,解答公众关于垃圾分类是否有效的疑虑。环保设施以开放积极的姿态接纳公众,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到垃圾处理背后的故事,也对垃圾分类更有信心。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