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室内动物园,亲密背后隐忧多
低碳科普体验馆亮相广东
长期美甲会致癌吗?
被“拐”上环保路的保洁员“马姐”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1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拐”上环保路的保洁员“马姐”

 

◆本报记者陈妍凌

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回收快递包装,在北京市望京地区的一座高端写字楼内,这就是80后保洁员马秋玲每天的主要工作。她受聘于一家互联网公司,这里的年轻人亲切地唤她“马姐”。可别小瞧马姐,她不仅把150多人工作的1900平方米工作区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协助“解锁”了互联网行业白领们的绿色生活新模式。

“这就是个习惯,改了也就改了”

马秋玲所在的公司为鼓励员工早上按时上班,每天都从餐饮企业订购50份早餐。每份早餐要用到多少一次性包装?流食装一个塑料盒,面点装一个塑料袋,附送一次性筷子、勺子,最后再用大塑料袋打包。

“有的塑料袋被扔掉时,都是干净的。”马秋玲觉得很可惜。

能不能改用自助形式,减少包装,让员工按需取用?对此,行政部门有顾虑:想法挺好,但对员工来说可能不方便。餐饮企业倒是乐于这样做,可就怕客户有意见。最后,颇具环境意识的行政主管王女士拍了板——改。“主要是觉得过去太浪费食物和一次性餐具了。”王女士说。

改革推行之初,有个别员工质疑:餐饮企业送来的非一次性餐具,干净卫生吗?吃完还得把餐具送到指定的收餐处,多耽误工作?

平日里腼腆、话不多的马秋玲语出惊人:你不放心,那我来洗;你没空送,我就到你工位上取。为了这个承诺,她每天又多了取餐具、刷碗筷的活儿。可她不介意,“我觉得自己在做特别好的事。”

没想到,改革仅一周之后,原来那些嫌麻烦的员工,就又加入了吃早餐的行列,绝大多数人也能主动送返餐具。马秋玲笑着说:“这就是个习惯,改了也就改了。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很快。”餐食不再按份发放,大家吃多少拿多少、爱吃什么就取什么,不仅少用了塑料包装,连食物浪费也减少了。有员工感慨,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端着餐盘排队打饭的日子。

前不久,“搞环保”的马姐被公司行政主管再度“委以重任”:北京的企业也快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了,得提前做做功课,有点准备。

马秋玲自信地回答:“放心吧,我身后有专家呢。”

“做环保,我特自豪”

马秋玲所说的“专家”,是把她“拐”上环保之路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工作人员——塔拉。

几年前,马秋玲还是位北漂的家政钟点工,为不同的家庭打扫卫生。对于环保,她隐约知道,人们若是污染了环境,空气就会变糟,可要怎么保护环境,“我就不知道了。”

塔拉正是马秋玲当时的客户之一。作为绿色达人,塔拉坚持不点外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能用二手的就绝不买新的。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塔拉负责环保项目“绿主张”的推广,号召大家从身边小事开始做环保,以小改变汇聚大力量。所以在这个市集,农夫们不提供一次性塑料袋,而是倡导大家自备购物袋,或将家中的二手袋捐给市集再利用。

那时,塔拉鼓励马秋玲,在工作中若见到被丢弃的干净购物袋,不妨收集起来捐给市集,“别看是小事,这也是环保。”马秋玲发现,她的不少客户都有囤二手购物袋的习惯,袋子越囤越多,用不完又舍不得丢,正愁不知怎么处理。一些客户听说她在收集袋子,便慷慨赠之。

现在,马秋玲不仅参与了购物袋回收和公司的早餐改革,还加入了旧物交换交流群。在群里,数百位绿色达人会随时发布生活所需或富余的二手物品,并在线下相互交换,实现旧物利用。她在群里换来了二手电饭锅、酸奶机和孩子的衣物。今年初,公司年会后准备扔掉的荧光灯,则被她交换给另一位群友,装点了又一场公司年会。

当然,倡导绿色生活的路上,也伴随着不被理解的窘境,马秋玲一度“很灰心”。曾有客户怀疑,她收集二手袋,是不是打算把印着LOGO的袋子用作山寨货包装;有工友质疑“你宣传的这些环保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就连丈夫也曾批评她的旧物交换是“爱占便宜”“抠门儿”。

但塔拉的开导令马秋玲豁然开朗:慢慢来,先做好自己,对于他人的影响是一点一滴的。后来,丈夫逐渐接受、认可并参与到马秋玲的环保行动中,公司的年轻人也更注重绿色生活。

“做环保,我特自豪。”马秋玲说,自己文化程度有限,说不出什么金句。一时语塞,她想了想,补充道:“老家有句标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就是在为后代留住蓝天。”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