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四项举措避免应急减排“一刀切”
解决实践中难题 指导碳市场建设
打好“走出去”和“引进来”两张服务牌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迈向全新发展阶段
打好“走出去”和“引进来”两张服务牌

 

◆本报记者刘晶

“首个‘走出去’项目基本落地,实现具有标杆意义的合作项目‘零’突破;研发孵化基地和国际高端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首支100亿元产业基金筹备募集,‘引进来’蹄疾步稳,实现节节胜利。”“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自2016年成立以来,整体工作迈进全新发展阶段。

“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是2016年由原环境保护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设,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的高端实体平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目前总部服务平台已建成,中心纳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为发展提供了最坚强保障。”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初汉介绍。

聚拢优质国内资源,全面服务“走出去”

中心自“出生”之日起,就被寄予厚望——把中国的环保技术、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出去,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坚持‘标准优先、企业跟进’的合作模式,通过帮助当地政府制定产品等相关标准,从而推动项目落地。”中心负责人孙立明介绍,依托深圳聚源公司非洲项目资源,向几内亚出口环保建材生产线、净水设备,共同开发当地生态环保设备市场,成为中心首个“走出去”标志性项目。

既支持单个项目的落地,更有“抱团出海”的决心。中心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环保产业协会自律联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环境技术合作联合体,邀请环保企业10家、研究机构5家以及配套服务机构5家组成发起单位。联合体将汇集国内优秀环保企业以及产业服务机构,打造环保产业“走出去”的“集团军”。

除此之外,中心还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市场基础性研究,形成了《“一带一路”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需求分析报告——以柬埔寨为例》等报告,全面优化引导能力,为项目和技术“走出去”探索可行路径和提供可靠支撑。

截至目前,中心已储备环境技术约500项,涉及企业近3000家,国内优质企业和优势技术进一步集聚,“走出去”基础不断夯实。

全方位构建“引进来”服务体系,助力建设先行示范区

筑巢方能引凤来。中心在“走出去”的同时,致力于基地建设,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深圳市龙岗区区长代金涛介绍,龙岗区提供了两万平方米产业用房给中心,并积极配合中心相关工作。以此为载体,中心将建设绿色技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同时,中心推进国际高端环保产业园建设,预计在5年内将其打造成国际高端环境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

新事物要有新思路。中心畅通投融资渠道,与华融证券公司合作,共同设立绿色丝路产业投资基金,采用母子基金结构,首期规模为30亿元,远期规模将达100亿元。计划在2020年初出台基金建设方案,启动基金注册。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心要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储备。”中心充分利用深圳高校资源,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国际环保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及国际留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为“引进来”项目培育、储备人才。

中心还汇集国内需求,开展区域合作,与广西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交流中心达成“深圳研发、广西制造、东盟示范”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

依托中国—以色列合作机制,拟引进两项污水处理技术,并计划合作共建中国—以色列环境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绿色技术“引进来”示范项目。“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将沿着路线图稳步推进。”刘初汉总结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