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守初心 担使命 共抓长江大保护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9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系列报道——市长热点对话
守初心 担使命 共抓长江大保护

 

11月16日—17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在湖北省十堰市成功举办。会议以“生态文明 和谐共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会期举办了“高峰论坛”“市长热点对话”、生态示范创建与“两山”实践创新论坛及14个分论坛等活动。“市长热点对话”围绕“守初心 担使命 共抓长江大保护”,专家、市长、企业家代表面对面对话,深度探讨、交流、点评城市生态崛起、绿色发展的经验模式,亮点纷呈。本版摘选部分“市长热点对话”精彩观点。

对话嘉宾

吴舜泽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党委书记

陈新武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松殿 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朱锡才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石光亮 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天义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总裁

深入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如何切实加强生态修复

陈新武:

十堰在生态修复方面,一是牢记使命、科学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不仅是对长江干线的要求,也是对长江支流的要求。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保护好长江既要保护好干流,更要保护好支流。十堰既担当着为北方送水的使命,又承担着汉江下游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任务,还承担着长江干流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3年和2018年,先后两次对汉江流域的保护和治理做出指示,十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1999年开始将“生态立市”作为使命,把生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二是全域治理,综合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同时做好各项环保专项治理工作。治水方面,十堰全流域开展河道治理,全市85%的农村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断面水质;治气方面,关闭落后产能300多万吨,其中京能热电项目的投产压减了原有的两个小火电,使十堰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万吨,减排烟尘1万吨,减排氨气0.5万吨。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整治排污口590项。

三是创新机制,倡导文明。十堰在湖北全省最早提出“河长制”,最早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最先开展第三方考核奖惩机制。实施依法治理,颁布《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十堰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规。

石光亮:

济宁市围绕生态修复,着力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水”的文章。控点源,全市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6座,日处理能力115万吨,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5%。建湿地,建成人工湿地56处、绿地面积30多万亩,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是做好“山”的文章。一方面抓山体修复,投资11亿元修复破损山体5万亩,完成荒山绿化13万亩;另一方面,抓山体保护,开采、治理、修复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三是做好“采煤塌陷地”的文章。济宁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采煤塌陷地73.6万亩,近年来经多途径筹措资金32.5亿元,治理采煤塌陷地31万亩,特别是去年以来,济宁实施主城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构建集生态、产业、休闲于一体的环城生态经济带,努力打造“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的特色生态水城风貌。济宁高水平治理采煤塌陷地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也邀请各位专家、企业家积极参与到济宁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实践中来。

李松殿:

南昌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在三个“共抓”中持续发力。一是全要素共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放弃开发江边、湖边等“黄金”地段短期利益,修复城市岸线37公里,全市水生态系统得到全面呵护。二是精准化共抓。针对老城区污水管网口径小、历史欠账多的难题,挤出1万多亩建设用地,全面实施城区大截污、大连通、大景观建设工程,助推鄱阳湖“一湖清水”注入长江。三是跨区域共抓。同周边城市先后签订了“武汉共识”“南昌行动”“长沙宣言”等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生态治理共建共享。

王天义: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还有另外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治理,一个是发展。保护、开发、治理、发展四个主题应结合在一起。“共抓大保护”意味着对目前还没有破坏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遗存要抓紧时间保护起来。对已经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遗存要快速治理和修复。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发展区域和发展引擎,发展也非常重要。“不搞大开发”绝不意味着不搞发展,而是追求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一方面,要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另一方面,要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吴舜泽:

各个地方结合实际做了很多创造性的有益工作,亮点纷呈、感受颇多,长江经济带大保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四个城市的治理修复在做法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做山水文章,通过显山露水、治山理水,形成山水交互辉映的形象。二是保护和修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四个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方面都是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强化治理环境,如何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

陈新武: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90%的面积是水源保护地。丹江口入库河流12条,有10条流经十堰。库区面积的60%在十堰境内,库岸线的80%在十堰境内,所以水质保护好是一项系统工程。

十堰近几年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关拆迁转。为了保证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堰关了56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包括关闭培育30多年的黄姜产业102家,下岗职工6万多人。拆除丹江口网箱18.2万具,5万渔民上岸。移民18.2万人,其中内安移民11.1万人。“转”则是对库区内的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二是攻坚克难。十堰的10条入库河流中5条为纳污河流。近年来,十堰在“五河”治理上狠下决心,加强城市管网建设,建成管网1300多公里,管廊50多公里,在全国的中等城市中绝无仅有;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109座、垃圾处理厂38座,其中“五河”上的污水处理能力超50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十堰污水处理厂尾水要经过深度处理,达地表Ⅳ类水质标准后排放水体。经过攻坚克难,十堰“五河”有3条达到Ⅱ类和Ⅲ类水质,其中最难治理的泗河与神定河也分别于今年5月18日、9月6日发生逆转,如今泗河达到地表Ⅳ类水质,神定河达到地表Ⅳ类~Ⅴ类水质。

三是水土共治。十堰积极倡导新型农业种植方式,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化肥农药用量,4年削减化肥用量3.2万吨,削减农药用量超过27%。对十堰2000多个土壤与农产品“样品”进行检测,以保证土壤环境安全。

四是科技引领。治水要讲科学,经过多年探索,十堰聘请15名院士专家为十堰治水“把脉问诊”,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评估。目前全国30多种污水处理工艺中有26种在十堰得到应用,国内知名企业北排、碧水源、深港等公司汇集十堰,十堰成为全国科技治水平台。十堰治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下一步十堰要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朱锡才:

作为受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市密云区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增加了密云水源地的蓄水量。2015年9月以来累计接收4.47亿立方米南水调蓄入库,密云水库蓄水量达20亿立方米,达到近20年来最大值,密云区地下水位回升6米多。二是提升了密云生态环境质量。密云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状态得到改善,库区鱼类种群数量和产量逐年增加,野生动物种类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19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300余种。密云水库成为珍稀鸟类和动物栖息的天堂。三是强化了密云的保水责任。南水来之不易,密云采取了最严格的保水措施,成立了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区域性水务综合执法改革。围绕密云水库建立了300多公里的围网,实现了封闭式管理。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内实现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前,密云已经构建起了全方位、系统化、全面参与的保水机制。

石光亮: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水库,但是南四湖也非常“难”。4省8市53条河流流入南四湖,治理难度非常大。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济宁人民应要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济宁创新实施“治用保”体系,连续3次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淮河流域核查,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治”就是源头治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以来,济宁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2000多家,关闭重污染企业200余家,清理网箱、围网23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0亿元。“用”就是中水回用。建成7座中水截蓄工程,可拦水6000万立方米,受益农田灌溉面积31万亩。引导用水大户优先使用中水,全市主要火电厂年使用中水3000万吨(占10%左右)。比如,华能济宁电厂日用中水达到3万吨,占日用水量的90%。“保”就是保护水体。一方面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另一方面对河流断面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建设了智慧环保平台,在河流入湖口和重点河流都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处置。

王天义:

环境治理一是要努力打造政府、企业、民众铁三角。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民众参与在环境治理模式可以形成中国经验和中国自信。二是政府要认真用好PPP模式。环境治理设施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属于重资产投资,政府缺资金和缺管理的难题,企业却具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如何用好绿色PPP模式,建议一是认真选择绿色领域,选择环保、生态文明;二是选好绿色技术,靠技术创新赢得创造价值;三是选择绿色企业,即选择有责任担当、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四是选择绿色政府,即有强烈绿色发展理念、较好财政支付能力和契约精神的政府;五是选择绿色机制,即风险分担、利益分享、合理回报、物有所值、长期稳定、规范有序。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松殿:

南昌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坚定不移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绿色产业转型文章。守好产业项目入口关,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做到“两手抓”。一手抓纺织服装、民用型材,以及“两高一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电子信息、航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以及VR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二是做好绿色平台建设文章。以“南昌绿谷”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为重点,打造全国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以鄱阳湖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打造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展示区,不断做强绿色品牌。三是做好绿色制度体系文章。对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进行改革,改变过去同质化发展、恶性竞争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建立了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差异考核的机制。同时,加大对履行生态保护失责问责力度,强化刚性约束。

陈新武:

十堰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又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6个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占秦巴山片区的15%。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实现脱贫攻坚,还要实现全市的奔小康、振兴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一是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作为汽车城,汽车是十堰的主导产业,去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800多亿元。十堰坚持“商乘并举、油电并重”,用绿色的理念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改变原来以传统汽油车为主的产业格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十堰已具备年产新能源汽车30万辆的生产能力。二是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文化旅游成为十堰生态旅游的发展重点,旅游产业成为转型升级后的第二大产业,2018年旅游人数达6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87亿元。三是新能源优势做好做强。十堰具有丰富的水、光、电资源,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总装机368万千瓦。农业优势是十堰的传统优势,农业转型升级是十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点。如果能将十堰87万亩的茶叶、120万亩的核桃做成有机产品,这将为十堰脱贫攻击攻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好绿色发展,十堰一方面要改善秦巴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提高民众的素质与能力,推动政府及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能力与习惯。

朱锡才:

密云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第一,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在加强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与北京市怀柔区、河北省承德市签署了潮河流域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机制,实现了跨区域、跨地域的流域性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第二,高质量打造金山银山。密云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逐步退出了有污染的传统工业,包括水泥厂、纺织印染厂、织布厂、砖厂等二次产业,五大矿山等支柱产业全部退出或关停。目前,密云第一产业占比4%左右;第二产业依托北京市中关村密云园,重点发展生物制造、智能制造和食品饮料加工业;第三产业通过举办密云生态马拉松、密云——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节等高品质活动,带动游客深度品味密云,促进密云高质量发展。

王天义:

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认识。一是“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二是“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三是“国策”,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升到中国的基本国策。四是“重点”,强调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生态修复为主。五是“体系”,建立包括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垃圾分类与循环利用等系列政策体系。企业应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战略,同时聚焦环境、资源、能源,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做出贡献。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应一江三带、五措并举。“一江三带”即做好长江经济带、生态带、文化带建设,“五措并举”即保证带长、拓展带宽、挖掘带深、打造带绿、保障带通,形成从中央到地方集散有序、统分结合、收放自如的长江经济带管理体系。

吴舜泽:

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八个观”,其中反映最强烈、最广为人知、最有哲学意义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两山”理念,保护修复好绿水青山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变为金山银山的基础,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基本关键。没有绿水青山,谈不上金山银山,也不能把金山银山简单或片面地理解为财富。老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是金钱难以获得的。长江经济带的保护修复强调的是系统治理。环保治理并不是阻碍经济发展,而是给新动能腾出空间和容量。要树立“地球生态系统是从下一代借来的,不能糟蹋掉”的强烈意识,不要这代人的发展影响下一代的发展,不要本地区的发展影响比邻地区的发展。

关于“两山”转化路径,一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创造城市的好标志、好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加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二是存量资源和产业的绿色化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产业门类齐全,存量较大。没有存量资源和资本的绿色化,就谈不上新动能。三是生态产业化是关键、是难点,是新动能培育的一个方向。生态旅游、健康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都属于新动能,属于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绿水青山里面蕴含的自然生态财富兑现为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就实现了民生福祉。要做好产业融合文章,打造美丽经济。

关于“两山”转换机制,可总结为“234”。一是科技和文化两翼齐飞。没有技术的突破,自然资源、资源资本就无法提高利用效率。科技是共性的,文化是特色的。科技和文化的两翼齐飞,能够增加附加值,让产品与众不同,卖出好价钱。二是平台、机制、政策三要素的创新。“两山”实践没有固定范式,脱离了平台、机制、政策的创新,绿水青山可能只是贫困的绿水青山,这不是文明与发展,也不是“两山”的本质。三是需要做好品质化、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四化”文章。新动能产品品质与传统产品应有所区别,应具有标志性品牌。挖掘传统自然资源的最大难点在于需要企业、产业的专业市场化运作。良好的绿水青山本底辅以金融、资本等方面产业力量,能够取得1+1>2的良好效果。如果所有产业都能实现“生态+”“+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一定会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的文明发展之路。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