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绘就天蓝地绿水净新画卷
高水平推进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高水平推进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沈焕壮/摄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方敏

2020年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是收官“十三五”和谋划“十四五”的承上启下之年,是新时代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关键之年。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两个高水平”目标,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继续走在前列,增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优势,勇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高水平拓展美丽浙江建设大平台

美丽浙江建设是目标指引,也是战略平台。要高举这面大旗,充分发挥各级美丽办的统筹协调作用,抓好美丽浙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年度任务分解落实,加强新招实招的谋划实施,不断夯实平台支撑,提升平台能级。

编制实施《新时代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规划纲要(2020~2035年)》,从美丽空间、美丽经济、美丽环境、美丽城乡、美丽制度等六个方面规划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蓝图。进一步营造美丽浙江建设的强劲氛围,开辟浙江省“两山”实践新境界。

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按照“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的目标方向,全区域、全行业、全方位推进水、气、固废污染防治,促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迭代,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走在前列。

高水平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重中之重工作,必须决战决胜,交出满意答卷。坚持目标倒逼、任务倒逼、进度倒逼,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

蓝天保卫战方面,持续保持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区域的领先位置,继续立足四大结构调整,重点实施好“十百千”工业治气行动、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行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行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等六大专项行动,探索推广无异味园区和无异味企业创建。

碧水保卫战方面,要深化“五水共治”,以国家考核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断面、大花园核心区出境水质断面为重点,巩固提升水质,坚持“减排”和“增容”并举,促进水质改善和河湖生态健康,大力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饮用水水源保护、长江保护修复攻坚、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攻坚等四大行动。

净土行动方面,以“查、防、治、管、保”为一体,统筹推进土壤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抓好重点企业用地详查和涉土污染源头防控,加强重金属污染减排,抓好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污染治理修复,加快推进全省污染地块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农业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

清废行动方面,以全域 “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以工业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提升处置能力、监管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工业固废环境监管体系。

高水平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最多跑一

次”改革和数字化转型为牵引,以“深化提升一批、研究探索一批、试点突破一批”的思路,加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方面,要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机制、转化机制和评估机制,研究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培育的指导意见,完善美丽浙江推进机制、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机制。新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方面,要建立环境质量排名公开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和政府责任,探索实施固体废物处置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诚信体系。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方面,要推进环评管理与排污许可的衔接融合,探索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模式。数字化监管能力体系方面,要以生态环境综合协同管理平台为抓手,发挥其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监管、污染防治攻坚战调度与考核、环境执法、服务企业和公众等方面的作用。法规标准体系方面,要推进浙江省实施环保法办法、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污水零直排区”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公众参与方面,形成合力,营造氛围,积极争取省人大政协、省咨询委、参事室、环保组织等的支持。

高水平规范提升督察执法工作

充分发挥督察利剑和执法铁拳作用,更加注重精准权威、有序有效,压实地方政府和企业主体责任。

狠抓督察整改,强化省级督察。加快推进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剩下的问题和信访件的整改落实,严格实行验收销号制度,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抓紧制定出台浙江省贯彻中央环保督察规定实施意见。

提高执法水平,提高执法效能。保持执法力度不放松,保持行刑衔接不放松,深化与公检法的密切协作,形成查办大案要案的震慑力。保持综合惩戒不放松,推进全省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全覆盖,严格规范环境信用评价和严重失信名单管理。创新执法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执法手段和方式方法,提高执法的震慑力。

加强风险防范,提升应急能力。推进日常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开展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建设试点。强化放射源监管,严防辐射事故发生,基本完成神仙洞放射性废物库环境治理。提升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响应能力。

高水平服务助推高质量发展

密切把握经济运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生态环保优化发展、全力推进绿色发展,以建设性手段,创新环保服务,提升环境支撑。

发布生态环保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评估情况,强化环境保障的政策供给。加快“最多跑一次”向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部门间办事延伸覆盖,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扩面覆盖,做好环境准入“放管服”。加强排污权储备调配,积极保障“四大建设”等重大项目环境指标。

强化生态环保政策技术的指导服务,深入推进“三服务”活动,建立健全新型生态环境咨询服务体系,省市县三级联动实施企业环境咨询日制度、“十百千”服务企业行动。强化生态环境科研,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绿色低碳导向,摸清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两本底账,推进碳核查、碳交易、碳减排工作。强化全局谋划和国际区域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逐步推进省际边界、市际协同板块、都市区板块的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助力长三角“金南翼”“大花园”建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