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成都让人觉得很“安逸”
成都吹响生态环保“集结号”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1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污染防治百舸争流 生态建设百花齐放
成都吹响生态环保“集结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2100多万成都市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成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成都下辖22个区(市)县的细致工作分不开。如果将成都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程比喻成一场战役,那么各区(市)县则在各自的分战场上取得了丰硕战果。

郫都区

环境监管有妙招

“一网三化”激活基层治理新能量

近年来,郫都区深入落实国家、省、市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要求,以“大联动”平台为综合枢纽,以数智环境系统为科技支撑,以环境监管网格为微治理单元,整合行政管理资源、网格巡查队伍和基层自治力量,创新建立环境监管网格化、日常巡查信息化和区域治理组团化“一网三化”治理体系,打通了基层环境治理“最后一公里”。

“1+4”体系夯实环境监管网格化

以全区589个网格为基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原则,构建“1+4”监管体系,有效拓展环境监管覆盖面,缩短环境问题发现响应时间,实现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网格的联动融合。“1”是以区级综合治理大联动中心为指挥平台,为网格化环境监管提供系统性治理中枢。“4”则是进一步完善四级环境监管网格体系,一级网格(区)为生态环境部门,发挥“号兵”职能,统筹指导、督促、考核全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二级网格(街道)为属地环境保护办公室,担任“工兵”职责,就近处理环境问题,靠前处置突发事件;三级网格为专职网格员,担负“哨兵”使命,作为防范环境违法行为的第一道关口;四级网格为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配合上级网格开展工作。

科技兴网构建管理信息化

创新建立“四张清单”管理模式,摸清污染源底数,落实隐患排查、巡查管理、问题整改责任,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基础数据。打破信息数据“孤岛”,实现成都市数智环境系统与郫都区大联动、微治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在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试点应用场景,实现市级系统指挥派遣,区级平台分发交办,部门、街道和网格员处置反馈的环境监管工作闭环。加强“智慧环保”体系建设,拓展智能终端、高清视频、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巡查轨迹、点位状况、排放数据“一网打尽”,有效破解“看不见、管不着”的难题。

组团服务探索社会治理多元化

为确保成都市饮用水安全,推行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治理组团化发展模式,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以位于成都市自来水六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唐元街道临石村为试点单元,引进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组织村民开展教育培训、清源体验、宣传汇演等活动,让村民直观感受保护水源地的重要性。通过政府、社会机构和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方式,持续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探索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社区治理协同共治新路子,推动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大邑县

生态文明建设出硬招

三项措施打造西岭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近年来,大邑县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和四川省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县等称号,今年11月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统筹谋划顶层设计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县,出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等文件,并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规划实施(含编制阶段)三年以来,斜江河滨河绿道、天府花溪谷小流域环境整治、四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等项目陆续实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建设成效不断显现。2017年~2018年,大邑县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增长比例分别为17.75%、7.53%,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达到8.4%、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9.1%、8.5%。

聚力“五大要素” 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

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西部,海拔落差近5000米,通过实施全域增绿、重拳治水、科学治土等一系列工作措施,聚焦山、水、林、田、湖“五大要素”,有效维护以大熊猫、川金丝猴、珙桐、水杉等野生动植物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严格守住271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持续维系生态环境系统稳定向好。

抓细抓实细胞工程建设 提升生态建设获得感

大邑县把开展生态细胞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全县20个乡镇(街道)全部成功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市级绿化之乡,覆盖率达到100%。利用环境日和世界地球日等重要节点,举办各类生态保护讲座、摄影比赛、绿色骑行等活动100余场(次),发放生态环境法律和知识手册近10万册,回应环境诉求3700余件(次),提升公众对生态建设成效的获得感。

新都区

水污染防治使巧招

三大行动助力水润香城惠民生

近年来,新都区始终把水环境治理放在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位置,持续深入实施河湖长制,通过实施重点流域污染整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工业企业治污减排等行动,全面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

重点流域污染整治 成就水清岸绿“新毗河”

治理工作结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瞄准薄弱环节,突出系统部署,按照“水质改善为基础、生态建设为提升、产业升级为增值”的治理主线,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入资金46.66亿元,流域治理项目先后列入被财政部、省生态环境厅PPP重点示范项目。此外,新都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专组,统筹推进项目落实,抓住截污控源的关键环节,重点实施黑臭水体综合整治。

全域覆盖整体推进 提升污水治理能力

新都区以新繁、龙桥两镇全域截污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主城区16个片区的雨污管网实施纠错改造、雨污分流、老旧小区雨水落地管改造等工程,建设总长度52.42公里,总投资约2.12亿元,累计完成管道铺设49.5公里。此外,为了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污水处理需求,有效解决污水管控、排放问题,新都区正全面推动全区11座日处理规模1000吨以上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进入扩能收尾阶段的清流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将提升至1000m3/d。

全面加大执法力度 逐步完善监管体系

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新都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工作机制,逐步打造了一支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严厉打击工业企业涉水违法行为;改进监管模式,在全区推行重点排污企业“环保主任”管理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依托在线监测,推进重点涉水企业在线监测设备全覆盖,开展全区日排水量50吨以上以及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涉水企业废水在线监测设施安装;建立协调机制,固化环境执法与“河长制”的快速反应沟通机制,保证了执法的时效性和震慑作用;完善监测网络,在现有的12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基础上,继续在重点流域、重要断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河道水质情况;强化科技支撑,通过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决策平台,为精确治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今年,新都区主要河流水质已全面好转。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清白江三邑大桥断面、毗河拦河堰断面水质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清白江三邑大桥断面水质已由Ⅲ类提升至Ⅱ类。 甘甜甜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