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绿色循环 创意生活”环保创意展跃动童心看,孩子对环境的印象和梦想
环境法学前辈郭布罗·润麒
记录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美丽中国故事
透过镜头打开绿色视野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透过镜头打开绿色视野
2019北京国际绿色电影周呼吁关注生态,用镜头保护未来
 

◆本报记者 张黎

作为纪录片导演,这已是李成才第二次参加国际绿色电影周。

今年对李成才而言,无疑是值得铭记的一年,他带领团队拍摄的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正式上线,这让他对绿色、对生态、对万物之间的关联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历史上,我们的文明是绿色的文明,是农耕的文明,它是柔软的、单纯的、绿色的、安静的,要传播这样的理念,绿色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希望我们都成为绿色文化的传播者。”李成才道出了很多影像工作者的心声。

在2019北京国际绿色电影周上,一场围绕绿色影像的论坛就此拉开帷幕。多位文化学者、电影人、媒体人深入探讨“绿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解读绿色文化与影像的关系。

影像承载记忆,镜头保护未来,人们从未像今日这般,如此对绿色寄予期待。

借助影像的力量传递绿色理念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也是当代社会文明应有的标志,绿色蕴含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正因此,2019北京国际绿色电影周将“绿色文化”作为年度活动的关键词。

“影像作为一种视觉交流的语言,镜头特殊的表达方式,凭借其故事性和完整性,可以成为绿色文化最好的传播媒介之一。这也是我们提出绿色电影这一概念的目的之一。”出席论坛的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说。在她看来,镜头和影像以及独特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传播绿色文化、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这与电影《攀登者》总策划、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汪天云的观点不谋而合。汪天云认为,绿色实际上是我们当下生存的一种必然选择。绿色的含义很广,并不仅仅是野生动物保护、人与自然和谐,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离开了自然,人也就不存在。“所以拍摄绿色电影,包括举办这样的电影周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当然,更大的意义其实在于付诸实践。透过独特的镜头艺术展现绿色文化,在影片《攀登者》中,摄制组就巧妙地把“绿色”“生态”融入影片。

除了展现故事与人的精神,《攀登者》还拍摄了藏野驴等西藏特有的野生物种,“因为它们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运动,与沧海桑田、与世界最高峰的历史和环境是一体的,这样的故事才有说服力,电影本身也就不知不觉地有了一种绿色的、环保的沧桑感。”汪天云坚持留住这样的画面,也留住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球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电影机构和电影人关注于此,有越来越多的绿色主题电影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一点,从此次电影周中参展影片数据的增长就可以看出——本届电影周共吸引了全球119个国家及地区的2240部影片报名参展,再次刷新纪录。

记者留意到,这些参展影片题材广泛、类型多样,涉及纪录片、故事片、动画片、音乐片、公益片等。参展影片内容多为反映人与地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环境、未来世界环境等主题。来自伊朗、俄罗斯、克罗地亚等多国制作精良、内容策划新颖的纪录片、故事片、动画片也纷纷入围展映。

此外,此次电影周还设立“绿色传承”单元,用影像诠释传统文化的发展,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大傩·董春女》《远去的牧歌》《心灵牧场》《天山脚下的传艺人》等多部国产影片,聚焦正在消逝的传统文明,用影像诠释和记录了曾经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文化符号。

营造全产业“变绿”的文化氛围

在论坛上,与会嘉宾的探讨传递出共同的声音,那就是绿色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全民共同参与的过程,在电影领域,绿色文化不仅体现在内容方面,更应该体现于电影工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条。

“电影从业者首先要树立绿色文化的意识,针对绿色主题电影创作,要将生态保护、动物保护、绿色生活理念融入故事之中。” 除了“人”的思想意识,孙向辉对“全产业”有着更高的期待,她呼吁,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要避免破坏拍摄地生态环境,避免产生过多的垃圾和浪费过多的资源;在电影产业的终端,同样提倡绿色观影,影院的设计和装饰,包括声、光、电的设备都需要考虑低碳环保,观众也需要文明观影。“总之电影是绿色文化传播的先锋兵。我们乐见更多的制作公司、导演能够成为绿色文化的传播者。”孙向辉说。

客观正视眼前的短板,来自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关注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本土的自然纪录片,在网络上的评分并不高。“其实技术手段本身没有差距,我们缺少的是科学的态度,以及一种专注的精神。”纪录片导演、水下摄影师周芳坦言,懂得运用镜头语言、讲述自然故事的人才,还是稀缺的。

左衡也强调指出,国内自然类纪录片,需要大量专业的科研团队来支持,并强化传播手段,创新融资渠道,在全社会培育起自然电影、绿色电影的文化氛围。

绿色电影拥有了更多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伙伴,必将推动绿色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此次论坛的场馆外记者也看到,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的一场“会说话的石头”公益展出正同步推出。来自长江源头地区的石头被志愿者精心绘制,留下自己对长江源头的印象、寄语,通过石头这一介质以及独特的活动形式,号召人们关爱自然。而巡展结束后,所有石头将会被重新放回长江源头。

不仅如此,此次电影周的宣传册采用环保印刷技术,并在显著位置印制了“看完您可以还回来,请勿随手丢弃”的字样;参展嘉宾、组委会工作人员都携带个人筷子,号召拒绝一次性餐具。

绿色,就蕴藏在点滴之间,绿色,也因此生生不息。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