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法治
3上一版
 
三万多吨炉渣换来两千多万元教训
“上天遁地”守护碧水蓝天
淄博深入排查整治三类案件
帮助找问题 积极促整改
图片新闻
心无旁骛抓主业 高效低碳展风流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9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无旁骛抓主业 高效低碳展风流
——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在国际论坛上纵论企业成功之道
 

潍柴一直是以发动机为主轴,准确地讲是以柴油机为主。一说柴油机,很多人都说我们在搞污染,不是,两句话,一是柴油机永远离不了;二是柴油机是可以达标的,是可以达到零排放的。我们做柴油机,只要关于柴油机的东西,我们现在都已经开始做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这几年不断地增长,21世纪初,我们经常因为单一做发动机遇到了很多的挑战,特别是柴油机又是和我们国家的投资有着密切联系,投资一投我们就跟着上,投资一下我们就跟着下,企业一直就是马鞍型的活动,搞得我们经常犯“心脏病”,十五年前我们就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从一个单一的发动机公司,做到了国际化跨国集团,又是制造业,现在叫高端制造业,大家都知道制造业的价值,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基石,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主要是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在柴油机动力总成工程化的管理模式,这是我的专利;第二件事是创建了国际合作,国际技术融合的一个工程管理的方法;第三件事,我们从生产一万台到现在的一百万台,始终保持质量管控优势,一个企业创新了好的产品,若没有好的质量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创新了潍柴WOS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我们柴油机走过了大概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引进整套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市场换技术是绝对不可能的。2005年,我们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重型发动机。过去,中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重型柴油机现在用在重型卡车,每年115万辆的消费,国外产品大概进入不到5000辆。2005年在市场上拥有了自己的产品,2010年我们就提出了“全系列、全领域”的口号,当时也没有想很多,实际上“全系列、全领域”给整个管理带来了质的变化,山东潍柴现在是从20千瓦一直到一万千瓦整个的发动机都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从引进吸收消化提升,最后到自主创新,2005年建立了大缸径发动机的正向开发流程,跟其他轿车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正向流程。

第二,我们在单独生产柴油机时,暴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台架试验的油耗是非常好的,但是给客户就变成不好的了。这里边是什么问题呢?实际上是过去分工不协作,发动机做发动机的,变速箱做变速箱的,桥做桥的,当然也有国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造成的。我们的发动机总是在污染区、高油耗区运行,这个问题带给我们全新的思考,如何把它形成一个动力系统,装在重型汽车上,这样给客户的就是一个总成了,可以避免好多技术难题。

在这样一个思想的指导下,2005年有一个收购湘火炬集团的机会,当时在资本市场大家给六亿元,我一下给了10亿元,都说我是“疯子”,他们对业务理解不行,我们把总成都掌握在手里了,我们不是为了控制,是为了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为我们的整车企业提供服务。

为了产品能够走向世界一流,我们提出“迈向高端”,提出了企业主导、国家支持、国际协同三条原则。山东潍柴要搭建创新平台,所以我们成立了内燃机可靠性国际技术创新联盟,不封闭搞创新,把全球资源整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方法。同时,在全球建立研发中心,过去很多企业认为聘请海外高新技术人才到国内的成本很高,但我觉得哪里有人才就应该在哪里设立研发中心,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解决成本等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山东潍柴秉承“协同、开放、共赢”的“产学研”一体化,我们每年在校企合作方面都投入数亿元,这是山东潍柴这几年很重要的一个成功经验,很多企业不舍得投入这么多资金搞校企合作,其实这是双赢的,对企业创新发展有很强大的后台支持。之后,我们的动力总成被业内称为“黄金产业链”,支撑着我们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年磨一剑。

当我们在重型商用车占有主导地位的时候,我们又提出了通过重型商用车向工程机械、向农业装备、向工程机械、向新能源动力总成转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增长,这样就有效地规避了周期性的下降。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三合”国际化的管理方法,就是“走出去”,走出去收购企业,我收购的都不是和我同业的,都是补我的短板的,收购核心技术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比如液压,这是我们国家的软肋,我们也是把国家的瓶颈统一走到国外去,然后不是把这个公司收了以后把公司灭掉把技术拿到了,而是双方合资建设新厂,这样的话我建了新厂又给他们提供我们能够协同的产品,这样也降低了它的成本,我们共同在国际上走向高速增长。同时,利用我们的资源,可以把工程师带动起来,在发展中逐步把研发能力建立起来。

我们在海外收购的企业,因为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为实现世界五百强而收购,我认为这个思路是错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收购,怎么迈向高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收了法国博杜安、德国林德液压、美国PSI和德国凯傲,还有很多人不理解的意大利法拉帝集团,“法拉帝游艇是世界最顶级的奢侈品,你收它干什么?”,对法拉帝的收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生产世界一流的发动机——高速大缸径发动机,因为他是使用全世界最大的发动机用户,这加速了我在海上动力的落地。包括我们现在的氢燃料电池、加拿大的科技公司和英国锡里斯(CWR.L)。

通过收购实现了技术的升级,我是干下边这一行的,工程机械动力总成、高功率密度的发动机,还有高端船舶专用的,我的这80万台发动机,各种领域、各种型号,叫全系列、全领域,这就实现了世界上所有柴油机的公司都是我的竞争对手。

我们在海外收购这8个公司,都是在收购时已经是亏损状态,我买的都是破产重组的企业,低价格买来,整合后实现盈利,这就实现了协同。在我们收购以后,3~5年内收入增长17%,利润增长34%,从技术融合、工程融合、信息融合、文化融合四个方面体现企业文化,我的理解或者说这20年来,制造业文化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这个企业再有先进的手段都没用,所以说我们这个文化怎么跨国界,跨省的文化都不一样,但是我们有一个文化,我们能够统一语言,你能够统一的就是发展的文化。

第三是工程质量管理,刚才提到过我们从一万台到一百万台的时候遇到了很多挑战,在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时候怎么统一工程质量,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挑战。企业在1998年濒临破产,当时破产的主要原因不光是中国经济有问题,重要的还是企业内部问题,质量大面积出问题。1998年企业新班子上任以后,抓质量的过程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干得不好就地免职,再不好开除,实际上都不见效,我们觉得这样抓是不行的。后来就是学习美国六西格玛、日本精益管理,花了一大笔管理咨询费也没有成功,因为文化不落地。后来,我们下决心从国际上聘了一批优秀的工程管理工程师,然后让他们老老实实在潍柴待了五年,最后形成了我们潍柴特色的WOS运营管理体系。

这个运营管理体系逻辑模型就是工程质量管理,有四个子系统,在明确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后,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大家都是在这个体系内运行。

我们的方法论,用指标统一管理语言,过去产品质量是5%、10%、20%,现在我们提出的是PPM质量指标的百万分之七,所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要做到统一。我们有统一的秩序“五层级会议”,这个制度不管我现在在哪里,我都会通过我的ipad随时掌控每天的五层级会议,班组出了问题解决不了报到车间,车间出了问题解决不了报到分厂,分厂解决不了报到分管副总,分管副总解决不了找我,每天都是处理整个运行系统。

其次是文化,潍柴有特定的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的激情文化是“不争第一就是在混”,我们的效率文化是“一天当两天半用”,大家可能搞不明白什么叫一天当两天半用,我们做了一个数学模型,等于是我干一天、外国人干三天,我干一年、他干三年,我再干十年,我相信一定会走向世界一流。

我们在供应商建立了威权的专用线,利用信息化平台,我们整个产品的运行质量都在我可控的范围内,过去是被动的,因为我现在是一个月十万台,当我发现在用户那里的时候,至少是四个月了,从整车厂卖给代理商,再到代理商卖给用户,这样的过程至少要4~5个月,会出现大量浪费,我们过去在这个问题上吃过很多亏,现在我的设备,加工设备的自动化率达到了95%,我的加工刀具如有问题出现,我的后台会第一时间全部掌握。所以说自动化是前提,AI、智能制造,企业没有很好的管理,没有优质的数据,根本谈不上AI。

一直以来,潍柴集团心无旁骛攻主业,围绕发动机这个主业在做、在延伸。我们要努力打造面向世界、竞争力强、屹立不倒的质量、品牌和信誉,这些不能在我干的时候倒下,更不能在我退了休以后倒下。

相关链接

2019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12月21日上午,由中国工程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在济南开幕,来自国内外的500余名院士专家、企业家,围绕“重大工程与工程管理发展”主题,分享最新成果,碰撞思想火花,共谋未来发展。

当前,系统工程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中国的一项项重大工程令世界瞩目。它们见证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记录着中国工程科技与管理的发展足迹。站在发展的维度看,经济社会进步需要重大工程,更需要工程管理科学支撑。放眼知识的长河,科学管理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支撑。放眼世界,全球工程管理理论与重大工程实践需要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本届论坛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重大工程与工程管理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开展研讨,助力我国重大工程领域创新发展。论坛期间,将举行重大工程支撑强国建设战略等5个分论坛,组织与会嘉宾赴济南市重点企业、建设项目实地调研。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