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秉持科学态度 发挥科技力量
积极推进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
环保自主验收弄虚作假折射出哪些问题?
野蒺藜
环境宣教应向李子柒学点啥?
奖罚分明杜绝恶意举报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9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秉持科学态度 发挥科技力量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②
 

◆李莹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明年污染防治工作定下了清晰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基调,特别是科学治污的提出对当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一些地方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结合重污染天气科学预报,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多地的重污染天气数量大幅减少。除了提升治污成效,有效运用科学治污手段,也可大大节省治污成本。比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充分利用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可大大降低治污成本。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更要重视污染治理的方式和方法,坚持科学治污。

但目前,我们距离科学治污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环境科学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落后,在一些领域仍无法为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环保科技转化率低于国外水平;个别地方忽视客观规律,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

科学治污的提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需坚持科学治污,加强科学研究,秉持科学态度,发挥科技力量。

摸清污染形成机制是科学施策的前提。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机制研究刚刚起步,巢湖、太湖等重点河湖污染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即使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多地虽已初步摸清了城市污染特征和来源,但污染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二次污染物的形成机制仍未明确。进一步摸清污染形成机制是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除了传统污染类型,加强对新型污染的研究也刻不容缓。例如,最近几年,臭氧污染日益显露,全国臭氧达标城市比例逐年下降,已经从2015年的84%下降至2018年的65.4%,臭氧污染已成为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超标天数最多的首要污染物。臭氧等新型污染的形成机制、控制方法等难题亟待破解。

此外,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更要结合我国污染特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污染治理方案。我国只用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与此相应,我国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特点,无论是污染来源还是形成机制都与国外有较大差异。研究我国污染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要始终秉持科学态度。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雾都”伦敦经过长达60多年的治理,才变成“绿色花园城市”;发生过“光化学烟雾”的洛杉矶经过74年治理,空气质量才达到清洁标准。我国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污染治理工作艰巨而复杂,决不能操之过急,要科学合理地把握工作节奏、进度与力度。

科学治污不仅要实事求是,还要尊重规律。目前,个别地方环境治理方案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为减少河水下渗、泥沙淤积,个别地方实施河道硬化,反而影响了河流的自净功能,破坏了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得不偿失。治理污染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考虑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系统施策。

相较亡羊补牢,未雨绸缪更为重要。当前一些地方产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问题根源在于经济规划、产业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为优化产业布局,我国已付出了巨大努力。秉持科学态度就是要坚持科学决策,从源头防范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风险。

此外,还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是破解环境污染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科技进步、工艺革新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超低排放、清洁能源等技术的应用已充分证明,推广环境友好型工艺不仅能够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够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及时应用到治污一线,同样至关重要。以滇池治理为例,昆明市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等各种手段,实施流域水环境治理,切实改善了滇池水质。当前我国环境领域中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仍不够高,急需尽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污染治理进程。

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也是当前环境监管工作的迫切需要。如今,卫星遥感、无人机侦查、高架源监测等技术手段已被多地运用,提升了执法精度,强化了执法威慑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移动执法、环境应急等领域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坚持科学治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是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