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知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环保设施成公众“打卡地”
2020,公益路在何方?
助力绿孔雀一个可期的未来
知行合一,奔向远方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力绿孔雀一个可期的未来

图为绿孔雀公益绘画大赛获奖作品
 

◆本报记者张黎

“越鸟青春好颜色,晴轩入户看呫衣”,诗句中原生于我国的绿孔雀如今已不足500只。

为保护我国这些“比大熊猫还濒危”的绿孔雀,一场名为“越鸟青春·55℃青年科普见面会”在北京举办。参与绿孔雀保护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与线上招募的200余位观众一起展开热烈讨论与交流。

对野生鸟类更需科学关爱

“对于绿孔雀的保护我是非常有‘负疚感’的”,在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创始人奚志农看来,20多年前,绿孔雀在云南还颇为常见,“没想到到了2017年年初,绿孔雀面临如此严峻的危机。”奚志农拿起相机,拍摄并发布追踪绿孔雀的最新影像,联合环保组织发起保护行动,期待人们了解这种珍稀动物的困境。

在现场,奚志农从摄影师角度谈起绿孔雀的拍摄心得,让观众有直观的了解。

野外数量在减少,动物园里的情形也不容乐观。

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首席科学传播顾问花蚀曾花4个月时间,跑遍了全国40多个城市的50余所动物园,但见到绿孔雀的次数寥寥无几。

“中国的动物园里已经看不到纯种绿孔雀了,都是‘混血儿’。”花蚀指出,这其实体现了自然环境里的绿孔雀越来越少。

微博科普博主猫妖也在此次科普活动中向公众讲解,绿孔雀是一种非常敏感的鸟,过多打扰反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爱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更需要科学的去爱。希望大家更多为野生鸟类的权益发声,将活生生的它们留在世界上。”

关注,就是种群复壮的新希望

除了担忧、心痛,我们能为绿孔雀做些什么?

作为普通公众,可以积极参与、转发绿孔雀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关注“绿孔雀保卫战”。令人欣喜的是,绿孔雀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形成共情的规模效应,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为绿孔雀保卫战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力量。

“关注,或许能够成为绿孔雀种群复壮的新希望。”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表示。

“我们期待通过演讲嘉宾的分享,从绿孔雀的生存现状、保护及公益诉讼案等角度出发,倡议公众可以从身边做起,关注、参与城市鸟类保护工作,或支持专业机构保护更远方的濒危物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增强公众对动物保护绿色发展的意识以及对科学公益的认知。”主办方表示。

据悉,在本次见面会的前期活动中,相关机构就已经举办了绿孔雀·千图成像大型在线公益游戏,有1.2万余名关注绿孔雀、动物保护的果壳粉以及热爱公益事业的青年参与线上招募活动,并最终成为“绿孔雀守护者”。

记者从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处了解到,截至 2018 年年底,自然之友绿孔雀保护公众行动共有注册志愿者 374 人,在全国形成艺术创作、科研科普、传播和活动3个志愿者社群,两年多来组织开展了数百场绿孔雀保护主题科普活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