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养生河里荡清波
“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
采撷与时代共振的生态文化之花
思与诗完美结合的生物变迁史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0年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与诗完美结合的生物变迁史
——读《日益寂静的大自然》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
作者:马歇尔·罗比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彭忠富

大熊猫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堪称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如果没有人类的保护,大熊猫的繁衍恐怕不容乐观。不过,大熊猫一度濒危,恰恰也和人类破坏和侵占它们的栖息地有关。人类的行为导致它们栖息地减少、栖息地质量下降、栖息地破碎化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像大熊猫这样幸运,濒危级别能从“濒危”降为“易危”。比如白犀牛、斑鳖、长江白鲟,一个一个离去。

众所周知,地球并不仅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祖居地。我们对物种灭绝的大趋势忧心忡忡,不是因为我们可能再也吃不到或利用不了那些业已消失的动物或植物,而是因为物种的剧烈衰减会导致人类思维和想象的单一,会带来文化的贫乏。当大自然日益死寂,我们再也听不到猿啼虎啸、狼嚎狮吼,人类将无可挽回地陷入一个无趣而乏味的时代。

德国教授马歇尔·罗比森认为,大自然是我们的导师,是一切的起源,人类和其他物种共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但是,或许未来有一天,我们不再能从自然中获得启示。

罗比森忧心忡忡地警示我们:随着一些物种颜色、香气和声音的消失,人类数千年来所累积的智性及文化宝藏都将走向衰减。因此,人类必须尽快改变过度开发、滥垦及剥夺其他生物生存权的愚行,转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罗比森撰写的《日益寂静的大自然》,包括“雾中的长毛象”等13章,讲述众多探险家、博物学家的旅行见闻以及作者自己的亲见亲闻;重温旅鸽、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等数百物种灭绝的悲伤故事;哀叹物种灭绝的趋势愈演愈烈、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日益衰微。本书精心收集了400余幅经典博物画,尽显珍稀物种和已灭绝物种的惊艳美感。

作者从全景角度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文明的繁茂之间的深层关联。一方面,他带我们回味过去自然界物种和平共处的美好时光,引领我们欣赏野生世界之美并感受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另一方面,则从生物变迁史的视角,点出了物种多样性的衰减趋势,并剖析这种不容乐观的趋势在过去、现在、未来是如何影响我们及整个世界的。

譬如作者在《绿色的羽翼》中,讲述了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命运。1918年,这种在美国东部广泛分布的绿鹦鹉就灭绝了,如今它们只能在博物馆陈列柜中瞪着玻璃制的假眼,沉默呆滞地看着参观者。作者感叹,导致这种鹦鹉灭绝的罪魁祸首除了猎人、收藏家,也有鸟类学家。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人以开发为名对森林进行的严重破坏。

每个生物,不管是否已知,都保存了大量资讯、图像和历史。这些多样性是我们知识世界的起源。如人类语言的灵感就来自大自然。物种的消逝使得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也随之消失,我们的表达方式将变得更加贫乏。

一种动物在不知不觉中绝种,我们不只失去了一个名词,也失去了认识它们的机会。作者告诫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落实在行动上。如此,我们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