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态文明素养应成为公众基本素质
全方位保护饮用水水源
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检验和提升应急能力的砺剑石
舌尖上的祸
全链条管控食用野生动物行为
禁食野生动物重在观念转变
疫情防治别忽略农村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0年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文明素养应成为公众基本素质

 

刘秀凤

时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蔓延。17年前SARS的记忆还历历在目,因口腹之欲引发的疫情再一次让我们自尝苦果。这起由买卖、食用野味引发的疫情再次警醒人们,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多年以来,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禁食野生动物的宣传一直没有间断,但坊间的野味品尝也从未停止,消费野味甚至成为一些人炫耀的资本。不是不知,实则不为也。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公众已经掌握了不少生态环境保护的道理,也清楚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但知易行难。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监督举报和环保实践等领域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这其中固然有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因素,但都与公众日积月累的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生态文明素养不够。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自身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步伐却没有跟上。一些生活陋习仍没有改变,甚至滋生助长了畸形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吃野味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逢年过节的礼品总搭配着高大上的包装盒,市场买菜、超市购物总是习惯使用塑料袋,各种生活垃圾一股脑扔进垃圾桶……保护生态环境还没有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是突出短板。守护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担当作为、企业的履职尽责,还需要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改变生活方式,摒弃生活陋习。

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听起来似乎很深奥,做起来并不难,只需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及时关闭电器电源,人走关灯,一水多用,节约用纸,按需点餐不浪费等,事情不大,但都是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在北京延庆,环保奶奶贺玉凤名气不小,她坚持在妫水河畔义务捡拾垃圾20多年,不仅带动了家人参与,还影响了周围的人,发展成一支有百余人规模的公益团队——“夕阳传递”,成员们共同用行动守护环境。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在全国,贺玉凤这样的民间环保人士还有很多,他们虽然力量微薄,但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这本身就是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过程。

事虽难,做则成。此前,国内多个城市都曾推行垃圾分类,但效果不大。去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湿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正确参与率达到了90%以上,成效喜人。垃圾分类新规变成了热门话题,在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并讨论垃圾分类问题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将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就是将理念落实到行动中,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也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上。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信息公开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监督和参与生态环保工作,既是公民权利也是义务。当前,环保热线、“随手拍”等方式出现,让公众监督参与环保更加快捷方便。在历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正是由于群众举报,才使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保问题得以解决。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每个人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自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好生态才能持久惠及每个人。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