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境界-知行
3上一版
 
如何跨越人与动物保护的鸿沟?
新冠肺炎科普小知识
如何做好自然观察?
当“野味“不再是“舌尖上的风味”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0年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野味“不再是“舌尖上的风味”

 

◆原天一

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还在持续。

病毒的来源或多或少与野生动物有关。如果说 ,17年前席卷全国的SARS事件是因为贪吃“果子狸”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那17年后,蝙蝠也被高度怀疑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元凶”。

依据《科学公共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疾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数据,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中,有60%以上源自动物,这些人畜共患病的动物源性疾病中,又有70%以上来自野生动物。

两次疫情都与疑似食用野生动物有关,如此看来,今年将要举行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工作组第二次会议,无疑将会重点回应保护和尊重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野生动物何以被端上餐桌?

人为什么要吃野生动物?

其中的原因有“吃什么、补什么”的陋习,也有中医认为的某种动物如穿山甲片可通血脉、通乳、甚至能治癌的误导作用。

口舌之欲的背后,或许还有身处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自以为“高级动物”或“高人一等”的得陇望蜀的贪心, 想要新鲜、猎奇,想要以此标榜自己的“尊贵”。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任何动物事实上都没有药用价值,人吃食物,仅是为了取得身体必要的物质,比如蛋白质。但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院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人类从肉类食品只能摄取10%~20%的蛋白质和热量,可通过动物获取的毒素却是植物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在一期《朗读者》中,董卿曾说,每一个物种的灭绝,也是生物进化论的一个自然规律,但原本它应该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只是今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以前的1000倍。南极狼、爪哇虎、旅行鸽,都没有了。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2007年,英国《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发表报告,正式宣布作为世界四大淡水豚之一,只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已经生存了2500万年的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动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动植物的大量灭绝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因此,在《血疫》这本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书里,其核心并不在于人类吃什么,而是由于人类快速增长和疯狂拓殖,自身反倒已经成为一种“传染源”:环境已经将人类视为一种元病毒 。

究竟该如何与自然相处?

那么,我们究竟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以何种距离跟动物乃至整个自然相处呢?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即便在高楼林立的繁嚣市区,也仍然有一些野生动物活跃其中。比如在北京,安家在国贸CBD的红隼、古城楼上的雨燕、长安街上的乌鸦、朝阳公园的鸊鷉以及后海的绿头鸭……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动物,极易唤起人们的恻隐之心。可我们将同情施于它们的时候,似乎忘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才是现代城市里离开故土更为久远的物种。

相同的一点是,动物们有恶劣气候需要对抗,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也会受伤饿死,但无论处在食物链的哪一端,他们都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生活,问题是自然永远都不是只有一面。

因此,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底线”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除此之外,还要时刻保持这样的警惕性,“己之所欲,勿夺于人”和“己之所欲,勿加于人”。假若世上只有一种生物,世间只有同一声音、同一颜色,这世界也会单调得可怕。

前几天,凭借在电影《小丑》中高超的演技而当选最佳男演员的杰昆·菲尼克斯,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现场发言中同样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侵占了大自然,并肆意掠夺自然资源,我们严重地与自然世界失去了连接。

在获奖感言的最后,哽咽的菲尼克斯引用已故哥哥曾说的一句话呼吁人类做出改变,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当我17岁的时候,我哥哥写了这句歌词:用爱去拯救世界,和平自然会到来。”

应该说,与这场影响全球、伤害了数万人健康的疫情进行搏斗的过程,或许也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一个反省过程,它让我们深思该如何尊重生物多样性、如何顺应自然和尊重自然,如何去构建理想的生命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