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技术升级转型助战疫
让饮食习惯更加文明
太原线上直播生活垃圾分类
云南出台实施方案推进垃圾分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0年3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技术升级转型助战疫

 

◆本报记者张黎

在合肥,科大讯飞研发的机器人“智能语音外呼助手”,每天要给80多万人打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提醒他们做好疫情防控;

在长沙,两台原计划用于配送快递的“超影”配送机器人,正为当地经开区东方智造港内复工企业提供餐食免费配送服务;

在广东,无人机化身疫情防控“急先锋”,人脸识别测温仪成为疫情检测“监督员”,AI识别更是疫情阻击“千里眼”。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这短短几十天里,它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催生、加速许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这无疑给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也让人们提前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带来的曙光。

当一切都可以“在线”解决,创新服务迎来生机

起床后,北京市民赵乐打开手机,和隔壁小区的父母视频问候一番,然后便开始了一天的线上办公。时不时开启的远程会议,让他有些应接不暇。工作之余,他不忘手机下单,线上买菜,小区自取。落日余晖中,孩子的网课开启了,一家人的晚间娱乐,也锁定在“云游”博物馆之夜。

自疫情发生以来,赵乐规律的每日作息,也正是如今大多数都市人的缩影。

从买菜购物到远程办公,从在线上课、娱乐到远程问诊、办事,各类创新在线技术、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仿佛一夜间,一切都可以在网上解决。

让人倍感意外、也在意料之中的是,在线办公和生产协同、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创新业务在疫情期间得到较快发展。“有娃一族”的共同感受是,“网课”成为了疫情期间实现“停课不停学”的有效手段,教学场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春天。

“现在全国有一半学生在钉钉上课,涵盖了1.2亿学生。”钉钉CEO陈航给出了这样的数据——疫情以来,全国14万所学校、290万个班级在钉钉开课,覆盖30多个省份的1.2亿名学生,350万名人民教师在钉钉上当起了主播。

为应对在线办公和在线上课的双重流量高峰,钉钉连续在阿里云扩容10万多台云服务器。

与此同时,为适应线上授课的新需求,一些非工具型产品也进行了更新,如腾讯QQ就上线了新功能“群课堂”,老师可以直接进行在线教学,手机可加入电脑屏幕共享。

线上教学全面开花。科大讯飞为全国中小学提供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和服务,好未来向公立学校免费提供在线直播教学系统,千聊、蓝鲸教育发起了“十万个在线教育”公益活动。对平台机构而言,疫情或将推动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行业持续的投入;对个体而言,则加速培育和提升学生在线教育学习的使用习惯。

战疫期间,在家办公需求暴涨,使用人数不断刷新记录,使得“远程办公”的话题也冲上了热搜榜。

疫情之下,腾讯公司迅速推出了“云办公全家桶”,包括企业微信、腾讯文档、腾讯工蜂、腾讯微云等办公协同产品,并对产品进行相应升级,推出诸多免费服务;华为云方面称,2月2日当天,有1.5万企业新开通使用WeLink,随后一周,平均每天新开通企业数增长50%。

“疫情一方面驱动居民将线下消费模式转移到线上,另一方面则倒逼企业创新线上服务方式。”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杨春立如是说。

如携程通过技术创新,推出了“无接触签证服务”,将传统办签模式转到线上,市民只要手机下单,携程就会通过在线专家预审、在线填写申请表格、在线一键拍照、一键叫快递等功能,让市民足不出户办签证。

此外,疫情期间,不少在线平台还纷纷推出各项服务满足民众生活需求,包括疫情查询工具、在线远程问诊、VR看房等,多地司法业务、投资审批业务也开通了线上办理流程。

“在线模式已成为化危为机、突围疫情封锁、快速复工复产的重要支撑,成为经济社会有序运转的有效载体。”杨春立就此总结道。

AI、大数据、5G助力,疫情防控“耳聪目明”

“智能社区防疫系统,全程无接触出入,让人放心多了。”家住安徽合肥市蜀山区荷叶地街道陶然居小区的李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支付宝在这里上线智能社区防疫系统,物业管理者通过小程序生成业主码;居民手机扫码,填写电子出入凭证,抵达社区大门后自主扫码、测温,随检随行。

疫情中不难发现,一些传统产业受冲击较大,纷纷停摆,但基于新技术的大数据、智能制造、云计算、云服务、人工智能、VR等新产业,却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加快了应用推广的速度。

助阵疫情联防联控,眼下的战疫日趋智能化数字化,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实际作用。

一些科技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赋能红外热像仪,助力大范围群体测温及预警,大幅提高测温效率和异常体温者检出的准确率,基本实现了公共场所无人值守的智能体温检测。

在广州、深圳等地,交通部门推出地铁、公交等“防疫乘车登记”二维码,对相关信息开展行程追溯;广州为巡游车装上了AI识别智能终端,当监测到驾驶员、乘客出现未佩戴口罩等情况时,出租车监管分析平台将发出预警。

为了保障物资供应链高效运转,物流科技也在发挥巨大作用。从大后方的智能仓库,到疫区最前线的无人机和配送机器人,物流行业的“黑科技”快马加鞭地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在京东物流分布全国的70多座不同层级智能仓中,天狼、地狼、分拣AGV机器人等机器人“大军”通过团队作战、“狼”群战术可以24小时不停歇地实现大规模、全流程、多场景应用。

此外,腾讯、科大讯飞、搜狗、浪潮集团等公司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人员轨迹数据,构建高维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感染风险,进一步提升高危感染人员精准筛查比例,有利于快速掌握疫情动态,实施疫情精准防控。

新科技不仅让疫情防控“耳聪目明”,也在企业复产复工上助推出力。

面对人工短缺,济南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口罩自动化包装系统有效减少了生产线所需工人数量。单套系统可代替人工4人~6人,还可24小时不间断作业。“疫情期间,我们将这套设备免费提供给口罩生产企业使用。”这家公司负责人张赛说。

阿里研究院战略合作中心主任欧阳澄认为,我国正在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间努力寻找平衡点,在这一过程中,全社会更高层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已经显露。“各领域数字化进程将释放巨大需求,大大提高全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

延伸阅读

化“疫”为“机” 社会加快数字化转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前沿科技在政府指令和疫情信息传递、救援物资跨区域调配、救援资金募集、社会力量动员和科研支持等方面,无疑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来说,互联网行业在抗疫情、稳经济中充分体现了稳定器的作用,增强了国民经济应对危机冲击的‘韧性’。”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顾问吴绪亮日前撰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份来自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编制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告(1.0版)》,也同样支持了这样的说法。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已经全面嵌入此次疫情整体防控体系和相关工作过程,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人类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短时间内被全社会应用推广。报告认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次集中大考,“这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实验压缩了时空,激发了需求,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提前在这个社会实验中进行了培育和验证。”

在这次“战疫”中,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丰富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社会接受度也大幅提升。

报告预测,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可能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个以智能化、无人化、远程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社会形态正加速走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或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这会产生3个明显的效果: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二是促进5G技术加速商用、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开发等,充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三是经济社会治理加速数字化,从中央到基层,数字化转型加速。

业内专家也强调,新技术的应用,为疫情之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潜力。可以借此化“疫”为“机”,加快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显然,眼下的大数据、智能制造、云计算等各类新技术应用并不只是一时急需,从长期来看,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提升,可以预见这一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展,并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