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36天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一切围绕高质量发展 一切服务高质量发展
优化运输结构促进绿色发展
黑龙江开展“环评百人帮百企”活动
王建东:我为“冬奥”添绿色
安徽放宽审批门槛助力复工复产
他们的脚步一天未曾停歇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0年3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36天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团队驰援武汉纪实
 

◆本报记者童克难

3月22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所)科技处副处长张胜田起得很早。因为这一天,他将和战友们踏上归程。

从2月15日紧急赴武汉支援医疗废物处置到现在,包括他在内的13人团队已经离家36天。

“昨天晚上没有睡好,要回家了,很高兴。我们完成了生态环境部党组和单位领导交代的任务,更是激动。”作为领队,相比来时的焦虑和压力,张胜田前一天的失眠更多源于完成工作后的兴奋。

张胜田的话,说出了所有13名队员的心声。医疗废物处置是阻击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虽远离公众视线,但他们同样冒着与新冠肺炎病毒直接接触的风险。

形成每天340桶(每桶240升)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为实现武汉市医疗废物的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置百分之百全落实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顾虑、有紧张,也有压力,更多的则是完成使命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临行前,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这36天来战斗在一线的点点滴滴。

“13个同志背后是四家单位的重托,也是13个家庭”

3月14日,张胜田拿到了13个人的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大家都很高兴,离我们安全回家又近了一步。”

“每天心都会提到嗓子眼两遍。”回想一个多月的工作,张胜田说早上出门前和晚上回来后的两次体温检测,是他最“揪心”的时候,“因为13个队员来自不同单位,后面就是13个家庭,出现问题我没法交代。”

团队由南京所牵头,集结了南京中船绿洲环保有限公司、安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人员。这种担心,是支援前期所有人的心理状态。

2月15日一早,团队成员分别从南京、合肥和长沙出发,携装备冒雪前往武汉。

汇合之后,他们特意选在安徽省境内解决了进入武汉之前的最后一餐。张胜田还拿出了前一天煮好的海参分给队员,爱人说这可以增加抵抗力。

“外套和鞋子脱在走廊,感觉摸一次东西就要用酒精消毒一次,我甚至怀疑手会不会醉。”回忆起刚进入武汉开始工作时的情形,放松下来的张胜田语气中有了些许调侃。

压力一直贯穿工作始终,但紧张的情绪却随着工作的深入在慢慢淡化。

“生态环境部固体司的领导专门打电话给我,询问设备的情况,并嘱咐我们注意安全。”作为民营企业的老板,广通汽车的董事长徐际华说这个细节让他印象深刻。“我们不认识,部委的同志专门给我打电话,一方面很感动,另一方面也觉得应该更加努力。”

“我们是疫情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第二天组织召开的临时党支部会议上,队员们的思想进一步统一。

“第二天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就给我们送来了物资,并就相关防疫知识对我们进行了培训。” 队员陈良义说,所有在现场的工作人员的防护等级一样,“别人可以,我们也一样没问题。”

“最高峰时有10多车医废等着我们处置,很着急”

2月15日18点05分到达武汉市黄陂中医院医疗废物临时处置点,10多辆装有医疗废物的运输车在现场排队等候的情形让中船绿洲副总经理陈纪赛记忆犹新。

不敢耽误一点时间,队员们马上冒雪进行现场设备的吊装和调试。“高峰时一直是10多车医废等着我们处置,真的很着急。”陈纪赛说。

也是在2月15日晚,徐际华带领的另一方面小分队到达江夏区长峰医院临时处置点。“大家就默默干活,一句话都不多说。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太大,另一方面是当时的疫情也让我们心情沉重。”徐际华说。

2月15日安装,16日调试试车,17日设备达产。第一批三套(台)设备,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3天时间就达到了270桶/天的应急处置能力。

“按照生态环境部党组和南京所党委的要求,医疗废物的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置要百分之百全落实。根据现场情况,我们后续又调配了3台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装置,并于2月21日运达现场。”张胜田介绍说。

“火神山,新阵地,新任务,我们保证完成!”2月23日19点59分,徐际华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全副武装”的照片。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驰援长峰医院临时处置点的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车将调整到火神山医院进行驰援。

“很激动,我们到了战‘疫’的最前线。”有着3年军旅生涯的徐际华说。

3天后的2月26日,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车开始正式达产,每小时4桶,可12小时运行。

“火神山医院的防护等级更高,处置点离医院更近。刚刚穿上防护服很不适应,有恶心想吐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张胜田说那可能是心理作用。

“防护服带来了安全感,但成袋的医疗废物那就是病毒啊,用手搬到投料口,近距离接触,还是会害怕。”队员汤新超回忆说。

怎么排解紧张的情绪?“尽量不吃饭,不喝水,不脱防护服。”32岁的奉福起与汤新超的工作内容相同,与团队的其他同事倒班,主要负责火神山医院临时处置点的设备运行。

“其实就是开始紧张,因为工作量太大,后面就不想别的了。有空的时候,就赶紧睡一会儿。”想了一下,奉福起说。

“不用看新闻,我们都能感觉到疫情在逐步得到控制”

“有个小门,离我们的处置装置不远。有车停在那里,说明有人去世了。医院大门有人办手续,说明有人出院了。小门开的次数越来越少,大门排队的人越来越多了。”在火神山医院的徐际华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他们能明显感觉到。

“没有时间看新闻,也不用看。通过医疗废物处置的量和工作强度,我们都能感觉到疫情在逐步得到控制。”对于疫情的情况,除了人,队员们根据手里的医疗废物也能判断。

三个临时处置点应急处置装置开始平稳运行,队员们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也开始逐渐降低。

“从开始十几辆车排队,到后面一天只有一两辆车,我们现场运行的时间也从高峰时的12个小时,慢慢减少到了后面的五六个小时。” 陈纪赛有同样的感受。

2月26日,3台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装置交由武汉北湖云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3月10日,火神山驰援任务使命完成。

3月15日,湖北省委党校方舱医院正式“关门”,黄陂中医院医疗废物临时处置点任务完成。

“我们的任务完成了,说明武汉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们不是医护人员,但也在最前线参与了阻击疫情的战斗。”队员们难掩激动。

“回去还要隔离14天,但工作还有很多,尽量挤出时间陪陪家人。”“泡面终于吃完了,回家要好好吃老婆做的饭。”“等疫情结束,要和兄弟们再聚聚,喝点小酒聊聊天。”

放松下来的队员们,已经开始规划回去之后的生活。

节奏虽然慢了下来,但工作并没有停止。

“3月14日检测结果出来之后我们还继续留守,就是担心现场设备出现问题或者疫情有新的变化。”张胜田介绍说,一周多的时间,队员们对此次驰援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编写的《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焚烧处置70问》将在近期出版,形成的政策建议《统筹谋划,构建我国重大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的应急体系》也将上报生态环境部。

终于要回家了,队员们说有很多珍贵记忆永远不会忘记。

汤新超的爱人胃出血住院,单位的同事照顾妻子和两个孩子,包括生态环境部、南京所以及中船绿洲和广通汽车的同事纷纷捐款;陈良义的降压药用完了,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的同志第一时间送来药品;张胜田和邓绍坡在武汉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一个火腿肠加餐的生日礼物,让他们印象很深……

“回去有了‘吹牛’的资本。”他们说,要把这次的点滴经历,讲给更多的人听。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