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系统性约束守住政务诚信
精准施策反对“一刀切”
甲鱼养殖废水外排需引起关注
靶子立对了发力才精准
春耕备耕与农村污染治理两手抓
让公筷公勺成为标配
水环境考核目标制订之我见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施策反对“一刀切”

 

◆高士媛 张风波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开展以来,群众身边的许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但也有部分地区采取“一律关停”“先关再说”等做法敷衍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如某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平时不作为,考核问责时对企业不分优劣要求一律停产整顿,造成部分街镇餐饮企业大面积停业、400余家板材企业集中停产、20余家货运停车场全部停业,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某市矿山生态环境破坏长期得不到修复,却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前一天紧急通知矿山企业停产停运。还有一些地区对生活污水直排一堵了之、对企业生产生活用电一掐了之、对散煤取暖一禁了之。更有甚者,一些政策还前后反复,对企业“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生态环境部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一刀切”问题高度重视,坚决反对采取简单粗暴的措施开展生态破坏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2019年开展的“一刀切”问题专项整治中,严肃查处了7起“一刀切”行为。但是,笔者在督察工作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或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无法平衡既要改善环境质量、又要反对“一刀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干起工作来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其实这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彻底、缺乏辩证思维的表现,必须树立正确认识,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决胜之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也进入攻坚决胜期,容易解决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毒,又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抽丝剥茧,笔者建议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决不意味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管越少越好,而是要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实施绩效分级评价、差异化管理,对环保措施到位、排放达标的企业要纳入豁免清单,突出“放”,切实保障企业生产运行。对环保措施不力、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生产项目要采取限制准入、限时整改、限期退出等方式,突出“管”,逐步净化市场环境。对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有升级改造潜力的企业,要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突出“服”,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科学精准施策,依法依规治理。生态环境出问题就像人的身体出毛病一样,讳疾忌医只会加重病情,要取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疗效,就得像切除不可逆的病变组织一样,对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切得对、切得准、切得有理。切得对的前提在于问诊把脉、查明病因,找准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致病机理,采取“透视”“化验”“显影”等诊断技术标定切除范围,完善“术前”治疗方案。切得准的关键在于手段科学、直达患处,抓住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采取“微创”“无痛”“靶向”等治疗方法快速移除病灶,减轻“术中”不良反应。切得有理的核心在于以理服人、标本兼治,堵住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漏洞,采取“留观”“复查”“回访”等康复措施持续跟踪病情,降低“术后”复发概率。

贯彻“六个做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稳中求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长期发展积累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必然需要经历长期斗争;做到统筹兼顾,让生态环境保护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到综合施策,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治污成为企业发展的自觉行为;做到两手发力,既加强制度建设,又强化监督执法,让制度成为规范企业行为的硬约束;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做到求真务实,区别对待历史遗留问题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