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态修复需用系统思维
经得住检验先要经得起质疑
空气质量补偿怎么补?
从小抓起
报废车为啥难拆解?
第三方办理环境信访可行吗?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5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得住检验先要经得起质疑

 

◆叱狼

云南省大理州近年来对洱海流域的环境治理投入巨大,取得了很多实效,但一项投资3亿元的白鹤溪生态治理工程,最近却因为“破坏生态”遭到环保组织激烈质疑,其焦点在于溪流是否有必要进行河道硬化。

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给出答复,硬化处理的河段只占一小部分,之所以进行硬化,主要是考虑道路和桥梁的安全。但多位环保人士表示,硬化河道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河道失去自净能力,水土涵养功能被人为阻断,水流加速反而加大了道路涵洞的泄洪压力。

提升溪流自净能力与行洪能力,在河流整治工程中确实需要统筹考量,兼顾实施。由于双方视角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完全一致,导致对工程治理措施的认识有区别,实属正常。笔者以为,姑且不论社会组织提出的质疑合理与否,工程实施主体首先要保持开门纳谏、问计于众的积极心态,从善如流。

质疑往往会让人觉得是找茬挑刺,跟自己过不去。其实不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质疑往往说明治理措施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有可以完善的空间。因此,要敢于正视质疑,客观地剖析被质疑的问题,找准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否则,对质疑避重就轻,甚至避而不谈,就可能让治理工程或项目“带病”启动,待工程竣工后,弊端暴露,再亡羊补牢,只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由此说来,回答质疑的过程其实是完善思路、查缺补漏的过程,有助于提升治污工程的科学性和措施的实效性。

其实,类似质疑已不止一次。2018年,大理州对苍山13条溪流启动泥石流及河道整治工程,环保志愿者对密集修建堤坝忧心忡忡,于是质疑:大理州国土资源部门以预防苍山东坡发生泥石流为理由,申请防治国家地质灾害专项资金,客观上绕开生态环境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估。那么,工程到底要不要环境影响评估?去年2月,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回函,指出工程“应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这充分说明,这次质疑是有价值的,能够推动工程责任单位把措施落实得更全面更到位,对于这样的质疑,除了应当虚心接受,笔者认为还应该心怀感激。

当前,治污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持续加大工程治污减排力度,各类重要治污工程或项目陆续启动。在方案设计、研究决策和进场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引来各种争议。有些质疑是因为群众对实情知晓不多,或者对环保专业了解不深,产生了误解。比如建设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置等工程设施时,群众因担心对身体健康、生态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出于自身利益产生疑虑。对于这类质疑,要加强析疑解惑,在加大监管力度、严控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加强项目信息公开,建立沟通机制,增强民众接受度。

更重要的是另外一类,因工程项目本身经不起推敲论证或仍有瑕疵而产生的质疑。对此,项目相关单位无需大惊小怪,更不要心存芥蒂,要抓住如何消除疑惑这个关键,听取多角度、多层级、多元化声音,并把科学论证后切实有益的内容补充吸收进来,确保治污工程项目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时出现质疑,对于事前做好谋划防范,消除事后隐患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应当得到鼓励与支持。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