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攻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宜春小流域治理:用真金白银让地方“红脸出汗”
青岛今年首次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启动
深圳龙华:一山一水一座城,宜居宜业且宜游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6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龙华:一山一水一座城,宜居宜业且宜游

成片的凤凰木犹如火红的云霞,把观澜河装扮成一幅美丽画卷。
草绿花红的北站中心公园
 

深圳龙华,1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约167万人,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产业大区,原先也是人口密度高、制造业密集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龙华区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丰硕成果。

“山水相依似画廊,生态休闲人如织”,这是龙华这座深圳中轴线上崛起的魅力新城的崭新模样。

龙华,正按照“一山一水一城”的全域生态格局,扬生态之长,做山水文章,兴绿色产业,谋民生幸福,积极探索一条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新路子。

写好清水绿岸文章,建设洁净生态新城

老年合唱团在树荫下高歌、小朋友们在亲水体验区嬉笑打闹、情侣伙伴们在河水旁踏青散步、新人在芦苇荡中拍婚纱照定格幸福时刻……深圳市龙华区观澜河人工湿地公园内,一幅美妙和谐的图画在观澜河中游展开。

观澜河是龙华人的“母亲河”,这里曾经是航运繁忙的黄金水道,是深圳市五大河流之一,观澜古墟曾经还有个别称叫“小香港”。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观澜河流域的工业企业和人口剧增,特别是禽畜养殖业无序发展,使观澜河遭受污染,水质恶化。

龙华区大力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几年的系统水环境治理,观澜河流域生态环境及生态景观得到极大改善,流域内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鱼类、鸟类、水生植物等生物密度及种类都得到极大丰富,观澜河重现水清岸绿。

“以前家里连窗户都不敢开,现在河水变清了,河岸变绿了,空气也变好了。”观澜河发生的巨变让之前住在竹村东区的刘阿姨非常欣喜。

2012年来,每逢端午,观澜河上都会举行国际百舸赛,赛况吸引了多家媒体转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魅力观澜河。

如今的观澜河,河道水清岸绿,鱼儿归游,白鹭纷飞,每逢周末都会引来众多游客,观澜河已成为龙华区一张闪亮的城市生态名片。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龙华区全面深入地解决水环境问题,不放过一条河流。在龙华区观湖街道辖区内,樟坑径河曾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数十年日积月累,底泥深厚,污染程度大,河水流经3个社区,沿河建筑物众多,大大小小污水口多达300个……

“治理樟坑径河的那段日子里,‘白加黑’‘5+2’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大家都是一颗心扑在这条河上。就拿治理涉河违法建筑来说,街道对325栋临河建筑进行了排查,排查总建筑面积18万余平方米。”观湖街道水务中心负责人黄运基是樟坑径河治理的全程参与者,谈起这些年的工作如数家珍。

如今,樟坑径河已实现不黑不臭,2019年至今持续保持水质达标,前不久还被评为2019年度深圳市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是此次13个受表彰的优秀项目中唯一一个由街道建设的项目。

这些只是龙华区水环境治理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华区以水质达标为导向,以细化河长制为抓手,充分建设利用智慧化平台,推动水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逐步建立政府有效监管、市场化高效服务、第三方公正监督、社会广泛参与的有机管理系统。

近4年,龙华区累计投入治水资金151.68亿元,整治干支流河道长度约92.86公里,新建污水管网约913公里,完成2032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实现污水管网建设全覆盖,辖区23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观澜河企坪断面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为建区以来最好水平。

擦亮绿色生态底牌,打造宜居锦绣新城

每逢阳光明媚的天气,在龙华区深圳北站中心公园就可以看到许多带着小孩游玩的家长,背着画板作画的学生、悠闲漫步的老人。

“这里干净整洁、景色怡人,还有儿童游乐区,我一有空就会带家里人来。” 家住民治街道的市民周女士说。

龙华区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深圳北站中心公园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为适应深圳市潮湿多雨气候的特点,公园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采用了植草沟、透水铺装、旱溪、调蓄水塘等多种海绵设施,对园区的雨水收集处理,雨水经过滤、净化后进行回用,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公园。

这一公园的建设正是龙华区“三步走”推动城市管理能力和建设水平“双提升”的一个缩影。

2015年9月,龙华区全面启动市容环境和管理秩序“双提升”行动,多措并举打造更干净、整洁、美丽城市环境,实现由“消除脏乱差臭”向“精细化管理”的跃升。

2017年,龙华升级行政区,“中轴新城”的发展定位对城市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龙华区抢抓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丰富拓展“双提升”深刻内涵,向城市管理能力和建设水平“双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双提升”纵深迈步。

通过持续整治市容环境、精细管理城市、提升绿化品质“三步走”,有效推动辖区城市环境从“面子”到“里子”全面提升,实现更宜居宜业宜游。

龙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同样体现在旧村改造的方方面面。

龙华区的上围艺术村,曾叫上围老村,位于龙华区观湖街道樟坑径河源头,三面围山,是一座具有400年历史,充满艺术气息的传统客家村落。现有50多栋客家老屋和5座碉楼。早期,上围老村原住民纷纷外迁,另建新楼居住,旧宅多年闲置甚至废弃、坍塌。

近年来,龙华区通过引导,吸引艺术家和设计师进驻,发动创作灵感,对百年客家排屋、工厂等古建筑进行改造。如今,老村换新颜,房屋修葺了、基础设施改善了、河道整治了、绿化加强了。

这一老村活化之举破解了老屋与现村钢筋水泥格格不入的局面,也为原来黯淡凋零的老村落注入了时代的血液与元素。

近年来,龙华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新城。开通了全国首条人才绿道示范段,打造多样化公园体系,全区137 座公园主题各异,特色鲜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91%。龙华坚持大视野、大山水、大生态“三大手笔”,加快建设“一环一廊一山一河”四大绿色地标,全力“绣”出大美龙华、品质龙华。

办好绿色产业园区,打造现代产业新城

坐落于龙华区大浪街道西北部的大浪时尚小镇是深圳有名的特色商业小镇,被誉为“华南时尚硅谷”。这里原先是龙华区密集型制造产业的聚集地,人口密集,小制造小作坊星罗棋布。

而如今,小镇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紧扣产业升级趋势,走出了一条时尚产业特色鲜明、行业要素集聚、环境宜业宜居、人文富有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这座小镇,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沿街铺开的绿植、造型多样的建筑,处处弥漫着绿色和时尚的气息。小镇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以山水环绕的自然生态格局为基础,搭建蓝绿交织的生态框架,植入了创意旅游元素。

近年来,龙华区一改往日作为工业大区的“钢筋铁骨”,推动了制造业转型发展,由之前密布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蝶变为如今的创新型“智造龙华”。

印象中的科技园区,总会钢筋铁骨、高楼矗立,人们步履匆匆,无暇顾及身边的美景。而深圳市龙华区的锦绣科学园,绿化率超过40%,置身其中,总会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锦绣科学园一改以往科技园区楼宇矗立、办公稠密的特点,将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园区规划和建设,不仅受到优质企业的青睐,还让周边居民也得以享受满园绿意。

“我们希望形成绿色生态、循环链接、科技创新、整合赋能的特色运作模式,以产业聚集、绿色办公、绿色人居、休闲康养以及智慧生活来推动项目的健康运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锦绣科学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清幽的园区环境、整体的规划设计以及园区运营者的理念,吸引了不少优质企业。自2015年开园以来,锦绣科学园成功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松禾资本、傲科微创、杰普特等30多家企业入驻。这些企业中,国高、市高企业有12家,上市企业3家,区中小微创新百强企业5家。2019年园区总产值达25亿元。

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工业强区,龙华区着力构建“一走廊四支柱六片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先进制造业比重占工业比重达74%,连续两年蝉联深圳市产业转型考核第一,获批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570家,拥有富士康、泰衡诺科技、顺络电子、富土施乐、三九药业等一大批品牌企业。

下一步,龙华区将持续强化产业升级,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绿色产业体系。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到严把审批关,支持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鼓励企业提高标准,主动淘汰低端低效产能。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开展绿色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强化优质产业发展空间保障,加大对高端企业的净地出让力度,打造一批现代化高端园区。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发展中的龙华区将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机遇,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继续夯实生态环境质量基础,打造龙华生态特色品牌,全力书写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产业与生态相融相谐的龙华长卷。 吕望舒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