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着力抓好农业源生活源水污染治理
《搜神记》中的生态伦理
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应谋划长远
提高错时错峰管控精准度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6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搜神记》中的生态伦理

 

◆李凤鸣

生态伦理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任何个体可以孤立于自然界而存在。我国的生态伦理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往往在其间发挥着教育与塑造作用。笔者近日研究《搜神记》,发现了在灵异故事和神话传说中蕴含着的生态伦理智慧。

以神异福报涵育积极伦理。神异事件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有很强的说服功能。大到日食陨石,小到生物变异,皆可对政治或生产生活起到指引或警示作用。神异福报的故事往往导引人们进行积极的行为选择。《搜神记》中有很多动物知恩图报的故事。《苏易为虎接生》中,母虎难产匍匐欲死,为苏易所救顺利产出三子。嗣后,母虎再三送食物于其门内。老虎本是凶兽,也能为报恩而一改本性。再如《玄鹤报恩》中,哙参救下被射伤的玄雀,获得了“雌雄双至,各衔明珠”的福报。这些物质回报反映了人和动物之间的仁爱关系。

除了物质回报,还有事功回报等形式。《孔愉放龟》中,孔愉见人卖龟,就买下放生。后来,孔愉因功在当时买龟放生之地被封余不亭侯,印官铸印时,龟形的印钮总是保持左顾回头的姿势,怎么也调整不过来。原来龟游到溪流中间时,曾左顾回看孔愉三次,这是放生龟的福报。孔愉此后不断升迁,直至尚书左仆射。

救难也是一种特殊的福报。报恩之举众生平等,不在于形体大小和智力高低。《古巢老伛》中,鱼父为报答老叟不食其子之恩,告知其城陷为湖的警示信息,助其逃出生天。再如《义犬墓》和《华隆家犬》两文,生动刻画了家犬在主人遭难时忠心护主救主的事迹。而被救的主人不仅将犬平等化,而且人格化,表现出伦理意义上的新格局。

以神异恶报培植消极伦理。如果说《搜神记》中的福报教化是指向“可为”和“当为”,伦理禁忌就是以相反的方向指向“不为”。通过否定性评价给人一记当头棒喝,提醒人们应当禁止的行为。《猿猴母子》一文中,临川郡东山县有位猎人打猎,抓到一只幼猿带回家缚于庭中树上,猿母追随而至,但猎人对其哀求不为所动,击杀其子。目睹惨状,“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未半年,其家疫病,灭门。”在传统中国信仰因果的民间社会,这样直击心灵的恶报故事,最易让人对号入座、反省自己,以在禁忌面前约束和收敛行为。

打猎是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但是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在时间、方式和对象上受到约束。如孟子所言的“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禁忌,就是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的朴素表达。《建业城妇人》中,有个村妇,只为妒忌嫂子的蚕养得好,偷其一袋蚕茧用火烧了,此后即穷困潦倒,且背生一瘤,中有物如茧栗。万物有灵,伤之则会有报应。

以生物灵性塑造生命敬畏伦理。如果说上述两种方式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构建生态伦理,那么对生命的敬畏就是取其之中。天地万物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正是因为生生不息的生命让世界有了意义;因此,生态伦理首先须从敬畏生命开始。因为伦理需要,一些生物被人为地赋予超自然或超人格的力量,例如灾难预警、指点迷津等,以矫正人的行为。

《搜神记》中的《兰岩双鹤》,将双鹤双飞的情义勾画得十分感人:双鹤是一对夫妇所化,“忽一旦,一鹤为人所害,其一鹤岁常哀鸣。至今响动岩谷,莫知其年岁也。”鹤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万物之灵,情义之重,犹应过之,而忍心害命,于心何忍?再如《黄母化鼋》和《宣母化鼋》,讲述民人母亲在洗浴时化身为鼋的故事。两个故事虽然发生的时代不同,但情节相似,说明了伦理认知的一贯性;而重复叙事既是因为故事的传奇性,也是因为故事的可接受性;无论是从方法上还是主题选择来看,皆有伦理塑造的指向意义。如“黄母化鼋”后,黄氏后人累世不敢食鼋肉。这种灵性敬畏,可以推衍开来扩展至一般的生命。

传统中国的生态伦理塑造既有道统性的思想指引,也有刚性的规则约束。《搜神记》作为志怪书,只是伦理教化的一个边缘和侧面,此外还有经书、蒙书、小说等手段;正是点滴的生活渗透,才构成了生动的生态伦理。虽然神异说教难免存在缺陷,但是其中的路径与精神有着普遍意义:生态伦理建设,既要有制度引领和社会塑造,也要有历史智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