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十四五”需补强农村监测短板
提升“两山”转化能力要有实招
农村黑臭水体为何治理难?
加大投入,支持农村和西部环保设施建设
地摊经济的低价与低碳
“十三五”以来我国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
用好环保管家 助力六稳六保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6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两山”转化能力要有实招

 

◆贺震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许多地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绿水青山有了,金山银山还没有出现”的情况,农民收入提高不明显,还在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穷日子。因此,急需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切实提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能力,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过上富足、幸福的好日子。

转变思想观念,着眼在山水田园间向人们传递美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涵、品质正在发生变化。生产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物质需要,已不是乡村存在的唯一价值。向城市居民提供自然风光、田园生活、乡愁文化,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才是新时代乡村新的价值体现。从单一的卖农产品到在向人们传递美好的同时兼售农产品,不失为实现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浙江安吉、江西婺源等地,依托当地环境优势,着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成为了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浙江安吉余村去年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49598元。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转化顺畅进行。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有好的体制机制来促进和保障。传统的一家一户沿路摆摊设点叫卖、提供简单食宿服务等,难以做大做强,必须开拓思路,创新与之相应的体制机制。

今年五一假日期间,笔者到镇江句容得撒豆腐村观光,与经营人员交谈得知,当地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统一管理房屋、山林、菜地、果园、人力资源等,将资源变成资产、村民资金变成股金、村民成为公司股民,形成新型的经营主体,改变了过去一盘散沙无序竞争的局面。

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乡村价值重构。传统农业生产提供的大多是原始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必须瞄准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挖掘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乡村在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生态服务、文化体验等方面的价值重构。在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的同时,让龙头企业、普通农户等经营主体形成共同体,建立利益—风险合作机制,使产业成长得更快、发展得更壮。

加强对乡村的帮扶,夯实转化基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许多稍具知名度、美誉度的乡村,一到节假日就出现交通堵塞,停车、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导致风景虽美但留不住人。因此,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强吃、住、行、游、购、乐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居民进得来、留得住、想重游,本地农副产品等运得出、销得动。政府需要通过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生态建设资金安排等方式,加强财力支持。同时,还应吸引企业投资高端休闲、现代健康产业,实现绿水青山的市场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