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摘下水蜜桃,走入桃花源
城市如何更健康?
装点一片民宿,复活一座海岛
塔里木河湿地野生候鸟云集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后疫情时代
城市如何更健康?

 

◆本报记者文雯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其中95%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城市地区。城市作为抗击疫情的前沿阵地发挥了积极作用。”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莫哈德·谢里夫在日前举行的健康城市国际合作论坛上,充分肯定了城市在抗击疫情、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来自世界各国的500余名专家学者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参与此次主题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健康城市发展”的论坛。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承办。

与会专家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城市应加强综合规划,以提高城市的社交属性,改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居住社区,更有效地抵御未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和其他挑战。

疫情考验城市规划和管理

良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可以促进城市更包容、更具可持续以及健康的发展。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寄希望于通过此次论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和反思现有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建议和措施,促进全球城市治理提升与革新。

吕昭平指出,健康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必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重要课题,对推进世界各国更好地开展合理预防、系统防疫、立体施策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公共卫生紧密相关,城市规划在关注社会经济的同时,还应注重人的安全、健康与环境生态科学,这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出发点。”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分享了关于如何更好实现城市空间治理的经验报告。

“全国新冠疫情分布呈圈层特征。”吴志强表示,合理利用城市空间阻断传染,扩散速度会减慢,疫情也会随之缓解。“时间对疫情而言非常宝贵,要学会用新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家园的持续能力、免疫能力、韧性能力,只有这样城市才会强大,才会具有生命力。”

从实践出发,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重塑健康城市方面,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湖北省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黄亚平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武汉的城市规划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武汉市规划部门依托较好的工作基础和信息化手段,在救治隔离、疫情分析、社区治理、区域联合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超前启动谋划了疫后重振规划。

黄亚平在报告中指出,为及时调配医疗资源,在充分尊重病患隐私的前提下,武汉市规划部门从市区街道等不同层面对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居住地进行了空间匹配,制作了全市的疫情地图,为精准防控打下坚实基础。

国际经验助力城市更健康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日本、意大利等多位国际权威规划大师进行了案例分享,为健康城市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疫情之下,城市中的人群应避免三类空间,通风不良的空间、拥挤的空间以及需要密切接触的空间。日本东京大学荣誉教授大西隆介绍,“这是日本政府遏制疫情传播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此外,政府倡导远程办公及学习,不仅缓解了公共交通压力,也有助于阻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当前,俄罗斯城市中的人们开始远离市中心,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势。远离城市,更要注重城市的整体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的和谐平衡关系。” 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费多尔·库德里亚夫采夫强调要重视平衡人与自然环境,尤其是和本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性化设计的社区,其作用不容忽视。来自意大利规划学会国际事务协调人彼得罗·加罗介绍,在疫情肆虐的紧急情况下,社区城市释放出了意想不到的活力。他表示,建设社区城市,应坚持适当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人本尺度社区的公共空间和街道、建设绿树成荫的街道等原则。

开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教授哈立德·艾尔·阿德利则阐明观点,指出开展城市抗灾管理时,要将其视为一个包含社会、环境和经济等要素的综合过程。“在后疫情时代,城市战略应采取综合规划,以提高城市的社交属性、改善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吸引社区参与,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