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守住稻香 拥抱希望
上海增设两个全域禁猎区
图片新闻
渠楠人的“绿色生计”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0年7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渠楠人的“绿色生计”

自然导赏员带领孩子进行自然活动。 美境自然提供
村民在生态转型试验地前留影。
 

◆本报见习记者肖琪

去自家地里干活的张开荣,一路上都很机警,他会左右查看周围形势,不放过任何可疑人物。自从村里成立了巡护队,捕鸟和盗挖珍贵树种的破坏性事件越来越少,而本是护林员的他,也多了个巡护员的新身份。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渠楠屯,是一个靠近中越边境的壮族村寨,也是张开荣的家乡。这里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宛若盆景的石山上还保留着相对较为完整的石山季雨林,是白头叶猴、蛤蚧、果子狸、白鹇等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2014年底,在政府部门与环保NGO美境自然的协助下,这里成为社区保护地,还被授予了“自然保护小区”的牌子。当地村民与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合作,成功运营起渠楠社区自然教育基地。

成立“社区保护地”,村民自主管理监督

张开荣和村民的巡护带来了显著的效果。

2015年,巡护队制止了抓鸟事件9起,盗挖珍贵树种1起。2016年,制止抓鸟事件11起。2017年,制止盗挖树种1起,抓鸟事件5起。2018年,制止抓鸟事件2起。2019年至今,都未再出现破坏性事件。

村庄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向心力,这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家族聚居的形式分不开。

渠楠保留着壮族的传统信仰体系,村民认为,风水林与村庄的福祉紧密相连,绝对不可砍伐破坏。多年来,风水林也成为了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庇护所。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就生活在这里。

相较于经常糟蹋玉米和甘蔗的猕猴,同样喜欢光顾屋前房后但性格更温和的白头叶猴,更能博得渠楠人的好感。这种分布在广西左江与明江之间、面积不到20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善于攀岩的物种,非常适应石山环境,还曾因数量稀少被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

正因其重要,且栖息环境都是村民的集体林,因此,当地林业部门与保护区一直希望白头叶猴保护能得到村民的有力支持。这就是建设社区保护地的由来。

与政府自上而下所建立的保护区不同,渠楠社区保护地的管理与决策,并不依赖专职聘用的管护人员,而是靠乡规民约及村民的共同监督。

张开荣介绍了随机巡护的情况,“巡护队的人包括村民自己,在田间地头干活时,一旦看到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都会及时报给巡护队,由巡护队成员上报屯委解决,如果涉及违法行为,则由屯委联系保护区和当地林业部门协助解决。”

5年过去了,除了坚持巡护,在美境自然的帮助下,渠楠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规划,包括本底调查、年度工作计划、日常监督与巡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资金筹措等日常管理内容。而这些工作都由村民自行开展。

在美境自然会长黎晓亚看来,“所有的外来支持力量,我们希望落脚在提高村民对家乡的认识和对自我治理能力的提升上,这样才能帮助村民寻找到促进自然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动力。让保护和发展的成果不以项目为转移,也不以项目结束而结束。”

运营自然教育基地,实现人地生态共赢

在渠楠,另一项凝聚人心的工作,是渠楠自然教育基地的运营和维护。

基地老师、木棉花组自然导赏员“蝴蝶”和“兰花”,会带着孩子们打着手电筒细心地观察蜘蛛编织的网,带他们去看白头叶猴,在路边随手揪下一片树叶,教他们放在嘴边吹出旋律。

每一期活动,村里的孩子都能免费参与,这让大人和孩子都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人们省心省力,孩子们则更加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在培训和协助下,村民们也逐渐参与到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和活动组织中。

村里逐渐有了儿童青草社、文艺队、木棉花班(自然导赏员)和生态农业先锋队。除了提供食宿、后勤、交通等服务外,还参与或独立提供着夜观、自然导赏、自然戏剧、传统民俗与文化类等不同主题、类型的课程。

黎晓亚介绍,为了接待前来参加自然教育活动的学生与家庭,村里有15户家庭将空房拿出来搞接待,并成立了接待户联盟,共同制定接待、收费和管理标准。联盟还将一定比例的收入贡献村集体,用于渠楠的日常公共事务并接受屯委的监管。

截至2019年10月,渠楠共接待自然教育(含考察)人员1288人,收入42.4万元,其中提留社区的公共保护经费约6万元。

自然教育基地的运营让村民的保护意识变得更加强烈。美境自然的野外监测结果显示,社区保护地内常驻的白头叶猴如今已有53只,石山的森林也明显恢复。

村民的视野也在不断扩展。这几年,村子里接待的各地访客越来越多,有许多甚至来自国外。许多村民也开始代表村庄走出去,与其他地区的村庄或社区开展交流。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村民对社区保护地的身份认同感与自豪感。

“学习怎么对外介绍家乡,这既实现了对外输出,也完成了自我教育。”黎晓亚说。

村庄和村民都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改变。

黎晓亚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很多人从甘蔗种植转向柑橘种植。但柑橘种植虫害多,非常依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包括张开荣在内的几位村民便组成了生态农业先锋小组,开始尝试在自家果地进行生态转型种植试验,也就是不用除草剂,少用化肥和农药。

“长势还不错。”张开荣说。他种的是沃柑。据说今年4月刚刚种下的沃柑树苗,这几天又蹿个了。清晨,沃柑的树叶上湿漉漉的,一派生机盎然之势。“希望挂果的时候产量也能不错。”张开荣满怀期待。

他对此充满信心。“村里的自然教育做好了,能争取到更多的外界资源,我的家乡才能越来越好。”张开荣说。

在黎晓亚看来,渠楠村正在带头人的带领下,奔着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道路大步前进。

“发展生态农业,寻找绿色生计,未来的渠楠充满着绿色希望。”黎晓亚说。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