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长江禁渔需从源头斩断利益链
推动渔民转产就业巩固禁渔成果
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禁!
尾气年检作弊现象为何难解决?
加强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环境风险防范
执法人员为啥“差点上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尾气年检作弊现象为何难解决?

 

◆郑兴春

“不可能的,我不相信你们的尾气检测结果,我的车上礼拜刚刚通过年检,你们看,这是年检合格证。”情绪激动的车主边说边拿出了驾驶证中夹着的机动车年检合格证,执法人员一看,确实是上个礼拜在某机动车检测机构通过年检(包括安检和尾气检测)后取得的合格证。这是发生在沿海某市柴油车尾气排放路检路查工作中的一幕。

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根据这一情况,立即赶赴这家机动车检测机构。经过详细调查,最终确认机动车检测机构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使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顺利通过尾气检测。这一违法行为性质恶劣,作弊手法隐蔽,最终,这家机构收到了一张40万元环保罚单。

检测机构利用高通过率获得车源,从而牟取利益,造成车主对尾气检测结果的不信任,已不是个别现象。

笔者由此想到,全市每年约有160万辆机动车进行年检,却很少听说有车因为尾气检测不合格而无法通过年检,那么,是不是有些车辆是依靠作弊的手段通过尾气检测呢?为什么这些作弊方法在日常监管中未被发现呢?机动车尾气检测已经开展十余年,为什么在很多车主印象里,屡被曝光的检测乱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呢?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提升监管水平,精准发现问题。机动车尾气检测比较专业,检测机构数量多、检测量大,过程数据更是海量。这就对监管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目前,很多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没有专人对机动车检测机构进行监管,有检查任务时,经常临时抽调其他部门人员参加。这些人员到了检查现场,往往“两眼一抹黑”,形式上检查一下就匆匆离开,很难发现问题。日常监管跟不上,解决问题就是空谈。

因此,建议聘请行业专家共同检查。每次检查由两名执法人员和一名行业专家组成,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虚心向专家学习,专家在精准发现问题的同时对执法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出一批专业性强、业务能力高的监管队伍,最终实现独立有效开展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各种违法违规手段,杜绝靠作弊通过尾气检测的情况反复出现。

加强部门合作,多种监管措施齐上阵。随着机动车检测市场的放开,检测机构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但部分机构存在体量较小、能力水平一般等问题。同时,由于机构数量急剧增加,检测市场竞争激烈,“潜规则”盛行,乱象多多。面对这种情况,各地要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对违法严重、屡教不改的检测机构吊销其检测资质,实行退出机制。

对检测机构来说,罚款的威慑作用远不如取消其检测资质。因此,作为安检和尾气检测的业务主管部门,公安和生态环境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除了按照各自监管要求进行处罚外,还可以移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由他们根据违法事实决定是否取消其检测资质。各地要积极探索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定期给检测机构做一次全面体检。

加强宣传,增强检测机构和车主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检测机构来说,检测通过率直接关系到创收,把关松一些,车辆检测通过率高一些,到这里检测的车就会多一些,相应的收益也会多一些。而对于部分车主,由于平时疏于汽车保养维护,或是贪图便宜使用了劣质油品等,造成尾气检测难以达标,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尾气检测上钻空子。此外,还有检测站内外大量存在的“黄牛”,这些人向车主宣传尾气检测不合格、“黄牛”代办一次就过的错误理念,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归根结底,这都是检测机构的主体责任意识缺失和车主的社会责任感不强造成的。监管部门要积极运用信用等级评价、舆论报道、打击黄牛等方式,增强检测机构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车主的社会责任感,让车主加强车辆维护保养、拒绝“黄牛”。要让车主清楚知道,应该去哪些机构进行规范的尾气检测,而且要让车主明白,确保尾气排放合格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