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幕重启,路在何方?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
我担心冬季飞到鄱阳湖的候鸟没有食吃
洪水来临,不可移动文物如何守得住?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0年7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洪水来临,不可移动文物如何守得住?

 

编者按

风雨无情,南方的梅雨季节在今年尤显特殊。洪水来临,人们感受到危机、担心、恐慌等复杂的情绪。我们为在洪水中失去家园的人们祈祷,我们心系于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建筑命运会如何,我们更关怀灾难中的生命。本期特别策划,关注洪水来临,我们如何保护古建筑;同时,也将视线放在野生动物在洪水中的命运上。期待读者能和我们一起,坚定战胜洪水的勇气和信心。

◆本报记者 王琳琳

今年汛期,南方的持续强降雨,除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也给文物古迹带来了严重威胁。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6日,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其中,不乏历史悠久、价值独特的古桥、古建筑、古城墙等全国、省级重点文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每一座古桥、古建筑、古城墙,都见证着历史风云,记录着年代风韵,蕴藏着先人智慧。

眼见这么多古建筑因灾受损,不少网友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洪水面前,这些屹立了数百年的不可移动文物会变得如此脆弱?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以古桥梁为例,此次汛期11个省份中共有70余座桥梁受损,且受损颇为严重。如800岁的“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江西婺源县彩虹桥部分桥面和桥廊被洪水冲毁,始建于明代的7孔石拱桥、安徽黄山镇海桥桥体出现垮塌,有着300余年历史的马头溪风雨桥被卷入滚滚洪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尤为脆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文物本身防灾抗灾能力弱。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二是极端天气增大了文物安全的压力。文物分布区域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受大流量、高流速洪水堵塞、冲击以及洪水长时间浸泡、淤埋,文物受损严重。

但是,也有调查指出,古桥梁受损如此严重,与“保护古桥不如造新桥出政绩”的思路有关,这导致部分古桥实际处于失管状态。还有报道发现,一些地方古桥维修加固项目推进缓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乔云飞证实了上述观点。他表示,古桥梁是适应当时自然环境和交通需要建造的。随着社会发展,地方上的一些建设活动可能会把多年断流的河道填埋。在雨水小的时候,这些断流河道可能没什么作用,但是在雨水大的时候,它一定是泄洪通道。

国家级重点文物及保护单位尚且如此,那么其他一般性文物保护情况又如何?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结果,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其中前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有5000余处(截至2019年10月7日),约占总数的0.66%,其余均为省级以下文保单位。受历史和经济发展原因制约,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两类相加超过总数的1/4。

未雨绸缪,预防性保护作用更明显

此次文物受损凸显了我国文物在防灾减灾技术方面薄弱的现状。宋新潮表示,我国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存在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薄弱,人员力量普遍不足等问题,面对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文物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

显然,目前文物领域亟待增强突发性灾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提前预警能力。但是,相较于抢救式保护,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坦言,文物安全不能寄希望于亡羊补牢,得保持敬畏之心,再周密全面的灾后抢救措施,也比不上提前预警的未雨绸缪。

所以,文物健康体检被认为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践的重要方式。

在北京大兴、昌平、房山等地,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相关团队相继开展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从基层的需求出发,以“文物健康体检”的形式,运用数字技术、开发云数据库,探索建立起一套快速有效、推广性强的区域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筛查的预防性保护方法。这套方法将不可移动文物的风险类型分为文物本体安全类、保护设施类、环境风貌类、管理使用类、灾害风险类等五大类,根据不同文物类型将这些风险类型再进行细分。

“确定风险等级,可帮助政府部门将保护经费和人力重点投入到风险等级较高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使有限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一系列的预防性保护可帮助文物保护可期可控。”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周奡磊说。

公众亦是文物保护力量的重要源泉

此外,公众也是古建筑、古桥梁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量的重要源泉。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长阎照告诉记者,几年前,她和团队去贵州黎平县侗族乡村调研,听说洪水把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雨桥”给冲走了,许多侗族群众自发与洪水进行抗争,尤其是青壮年,更是勇往直前,跳入洪水中抢救桥的构件。

“听当地人描述,我感觉他们抢救国宝就跟抢救自己家的贵重家具一样。”阎照对此倍感震撼。后来,当地的风雨桥得以按原样重建。

在阎照看来,民众有热情,文化遗产才有尊严。“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各级政府、文物工作者的权利和职责,而且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只有当地群众自觉、倾心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有强盛的生命力。”阎照说。

这样的事情不乏先例。2016年,台风“莫兰蒂”侵袭浙江,泰顺三座国宝级廊桥相继被洪水冲毁,当地政府号召民众抢救古廊桥木构件,不少民众更是慷慨解囊,短短几天,民间捐款就超过300万元,给廊桥修复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据报道,今年因洪水受损的文物中,江西婺源已确认搜寻到彩虹桥构件东侧引桥与一号墩间的大梁一根,枋五块,平盘一根,损坏构件及小构件若干。黄山市也打捞到被洪水冲垮的镇海桥原料,将尽快完成原样修复。

经受岁月洗礼,在洪水肆虐中幸存下来的古建筑,与人们的用心呵护分不开。相信经过多方努力,古建筑的命运也将更加明朗。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