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河湖互济绿尽来
射阳湿地生态美景
与风沙抗争,榆林绿色版图在延伸
在“爱情高地”办起农家乐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风沙抗争,榆林绿色版图在延伸

 

◆本报记者李涛 通讯员胡静

夏末清晨,陕西省榆林市沙河公园绿意葱茏,市民纷纷来公园散步、锻炼。“以前只要一出门,到处都是风沙,你看现在多好,有水有树,环境大变样。”市民王阿姨介绍时满脸笑意。

榆林多风沙,与北部的毛乌素沙地有着难解之缘。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丰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表植被遭破坏,形成茫茫沙地。

为了生存,人们开始与风沙相抗争。70年来,榆林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南治土、北治沙”,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达到现在的34.8%,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真正实现了“绿进沙退”。

几代人艰辛治沙,建起一座绿色丰碑

1974年5月14日,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成立了女子民兵治沙连。她们拿起背包,扛着红旗,义无反顾地向毛乌素沙地挺进。

在沙地上种树困难重重。有时候夜里的一场大风,就能把幼苗埋在近半尺深的黄沙里。治沙连的姑娘们只能用手,刨出黄沙下掩埋的幼苗。

为了防止风暴再次侵袭,姑娘们去30里外的王家峁背沙柳条。往返60里沙地,翻越几十道沙梁。两个多月,女民兵们用最原始的肩扛人背的劳作方式,背回了8万斤柳条,建了两公里的篱笆挡风墙。

46年来,女子民兵治沙连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建引水渠35公里,治理荒漠两万多亩。数字背后承载了女民兵们无数的汗水与泪水。

连队自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14任连长,现任连长席彩娥是第三任女子民兵治沙连指导员席永翠的侄孙女。

“我上小学那会,深有体会。走在路上,风沙拍打得脸生疼。”小时候风沙肆虐的情景让长席彩娥记忆犹新,她下定决心要像姑祖母一样投身于治沙事业。15岁入连当民兵,22岁担任代理连长至今,席彩娥选择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女子民兵治沙连。

“定让沙地变绿洲”,为了这一信仰,她们在大漠深处建起了一座塞北大漠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丰碑。连队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表彰为“绿化祖国突击队”;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治沙英雄女民兵连”荣誉称号;被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表彰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共荣获23项省(军)级以上表彰。

依靠社会力量治沙,用科技造福人类

初见张应龙时,他正给志愿者介绍治沙理念。2019年,他被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投身治沙事业17年,他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在荒沙区造林存在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的困难,靠个人力量很难取得突破,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于是,在他的努力下,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诞生了。

“我们依靠社会力量来治沙,明确生态系统重建的概念,从一开始就注重科技的应用。”张应龙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专家邵明安的帮助下,我们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无水抗旱栽植技术,解决了造林缺水的问题。”

无水抗旱栽植技术让种树变得容易许多。为了重建更完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张应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从丰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到将人纳入生态系统中考虑,他希望建立一个生态评价体系,通过多层次的生态评估来决定人类的相关行为,让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

目前,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累计栽植人工林40余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治理区将建成集毛乌素沙地植物基因库、引种驯化、治沙研究、科普教育、沙地绿洲森林体验和对外合作与交流基地于一体的毛乌素沙地生态研究示范园。

张应龙介绍,“未来,还将在3个方面加强生态环境改善,一个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个是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后回归自然,还有一个长期的工作是动员更多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如今,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消失的毛乌素沙地见证着榆林“绿进沙退”的奇迹。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