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校学生是“有机会挽救地球的一代人”
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0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学习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座谈会暨国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思路及2035年愿景展望专家研讨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9月30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承办的“学习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座谈会暨国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思路及2035年愿景展望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就做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谋篇布局、加快形成工作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报今日刊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能源转型关键是做好煤炭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杜祥琬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明确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战略思想,确立了2030年和2060年中国低碳发展的国家目标,这是向全世界的宣誓,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非常积极的反响。我认为,2030和2060年目标的明确,可以说是中国低碳转型的重要信号,对中国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标更加明确了,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更为积极的、坚实的努力。

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是能源低碳转型,这是一个全球趋势,对中国来说尤其重要。经济发展、能源转型,改善环境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有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是关键。能源转型关键是做好煤炭工作,我们既要用好煤,又要控好煤,既要做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又要逐步减少煤炭的使用,从而逐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节能减排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能源结构转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比例,持续通过增量替代然后达到存量替代,逐步加快优化能源结构。

能源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根本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刘燕华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之后,备受鼓舞。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2030年、2060年两个时间节点,这是战略上明确的目标,也是我们坚定的信心。对于所有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人而言,都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这一两年,中国面临的形势在发生变化,这是总书记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和国际形势出现了相当复杂的情况。实现长远目标,我们一步一步怎么走,特别是“十四五”怎么走,都很关键。这次讲话对于“十四五”规划和长远的发展方向都非常明确:中国要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双循环,都离不开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根本。每一次能源大变革都带动了经济的大变革。所以要做好能源的工作,特别是做好新能源的工作。新能源的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与治理环境污染也密切相关。

既然要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那么就得考虑2030年前我们要完成什么。从行业上看,钢铁、交通、建筑要大变革;从区域来看,城市率先达峰应该怎么做,有很多城市不到2030年就可能达到峰值了。

节能有很大潜力,有很多问题需要从科学上进行论证或研究。我们专家委准备将研究结果上报生态环境部,或发表一些文章,把实现愿景目标及路线图在科学论证后向社会公布。

现阶段,需要考虑的是可再生能源问题。当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达到碳中和,同时碳的利用也很重要。此外,还要改变消费习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70%是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或者说生产型排放,30%是消费型排放。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今后消费型排放会上升,生产型排放会降低,这就需要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改变,我们在意识、节能或技术的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

这一目标成为全球经济恢复的风向标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何建坤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对外,讲话指明了疫情之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低碳转型的发展导向,为国际社会保护地球生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提振了信心。对内,讲话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的目标为导向,强化了国内在疫情之后坚持绿色发展、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工作部署,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的目标,直接决定了我国必须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前作出相应部署,从而倒逼我国经济、能源发展格局的变化,促进经济转型。同时,这一目标也成为全球经济恢复的风向标,引领全球疫情后的经济发展。而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中国为实现《巴黎协定》所确定的控制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的全球长期目标的部署,体现了中国对协定的积极落实,以及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这也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相统一。

这两个目标的提出,对我国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机遇,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低碳发展能力的提高,低碳先进技术、经济体系的打造,有利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引领世界经济变革的潮流。

中国的经济复苏应采取双轮驱动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王一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及绿色复苏行动计划,既体现了中国对《巴黎协定》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中国支持全球绿色行动的强烈愿望。绿色复苏是作为高质量复苏的一个核心行动计划提出来的,疫情和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在时间上、空间上叠加在一起,是短期和中长期相互叠加的问题,所以经济复苏要统筹短期的疫情应对和中长期的绿色发展。

中国在经济复苏上应采取双轮驱动:一是数字复苏,通过推进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数字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这是响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措施;绿色复苏是另外一个轮子,是响应了全球绿色发展的方向。绿色复苏和数字复苏相互高度关联,如果经济的数字化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碳排放将会大幅下降。如何进一步丰富中国绿色复苏的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落实的,也是气候变化需要向深层次研究的问题。如何落实绿色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聚焦行动,这就意味着“十四五”时期必须采取实质性、决定性的行动。我们要把绿色发展的旗帜高高举起,大踏步走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学习领会好五个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王金南

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被一些西方媒体评价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新定义了气候保护的世界未来”。因此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规划与战略目标是非常深远的。不论是世界环境问题还是气候变化问题,都需要中国积极参与。

习近平主席讲话提供了五个新动能。第一,就是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驱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没有结构调整,没有技术创新驱动,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就是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新动能。我们之前总说,要借助空气质量的改善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但是我认为,现在是反过来的,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两个目标,为我们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动力。第三,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在我看来,包括环评、许可证等制度都可能要在气候保护、气候变化应对这样的大框架下重新梳理。这也促成了我们思考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怎么来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我的理解就是整个治理现代化的议题要重构。第四,为全球气候保护治理提供了新动能。两个承诺,就是重新书写气候保护的未来世界。国际上,我觉得,这是一剂强心针。如今,疫情对气候保护,对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的实现都带来了不确定性。此时,中国的承诺无疑振奋人心。最后,就是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动能。习近平主席讲话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一个伟大的承诺。

气候变化并非是阻力而是机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城市发展与环境所原所长 潘家华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体现在行动方向的明确,可以使得市场预期明晰,利于市场有序发展。其次是,明确的目标可以通过倒逼机制使得经济结构在发展中逐步改善,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学习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需要我们形成几个认识。首先需要认识到习主席讲话中的减排目标,非常鼓舞人心,同时任务也非常艰巨,并非随便喊喊口号就可以实现,更需要我们努力。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并非是一种阻力,而是一个机遇,能够实现对可能出现的气候风险进行防范,同时使得气候变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促进发展的绿色可持续。此外,我们还应当更新对消费的认识,当前社会生产、消费一体化,二者可以有机融合。

对于气候变化目标,需要我们明确实施路径。首先,整个过程应当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到难的实施过程,需逐步实现减排目标。其次,应对气候变化是与“六稳”“六保”工作相统一的,二者并不相矛盾。最后,我们还应当注意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提高发展质量。在政策手段方面,我们应将应对气候变化中可测度、可量化、可确定、可报告的指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节能减排要依赖能源结构调整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周大地

习近平总书记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到这次在气候变化领域提出了具体的、重大的战略目标,应该说,这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涉及更多的领域、行业及部门,是一个重大的新的方向。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需要担负起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作用。“十四五”必须强化行动,将目标与重大战略、重大技术、重大经济投资方向、重大工程相结合。从能源结构角度分析,要解决能源的低碳化问题,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我认为中国应该做得更好,也可以做得更好。

“十四五”发展目标很关键,低碳转型是巨大的动力。我们要强化节能减排,尽可能用最少的能源增长支持发展。“十四五”的节能减排要依赖能源结构的调整,新增部分必须用非化石能源来满足。可以考虑在一些地区先行先试,“十四五”期间就达到峰值,这样才能拉动全国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

应促进结构性创新和结构性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 王毅

第一,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的内涵,本身意义已经超出了气候变化本身,涉及到全球目标,涉及到多边主义的维护,也涉及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习主席的讲话不仅对中国,对全球而言都是贡献,让全球都动起来了。

第三,远期目标的确定相当于倒逼转型,形成一个清晰的未来图景,我们要面向未来。绿色复苏,就是在经济复苏当中,绿色应该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需要有一个综合方案,涉及到多部门、不同领域,出现国家、地方层面,必须要更好地去统筹协调。我们要认识到,应该朝着整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第五,加强中欧之间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不仅在国家之间、地方之间,也包括第三方市场、智库等层面,同时应该进一步明确中欧之间合作的优先领域。

最后,涉及到细化目标,落实路径的问题讨论,应促进结构性的创新、结构性的发展。执行机制也要有变化,市场需要考虑包括定价的问题,因为环境问题也一样,光靠公共资金是不行的,所以这里的基本制度要保持优先行动,有一些领域要按照规律来办事。

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发展跟能源还没有脱钩,经济增长也需要能源。要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就需要一套全新的体系,而新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很多努力。

围绕战略方针拿出作战图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节能中心主任 徐强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讲起,站位很高。生态问题不仅是中国人的生存问题,更是世界的生存问题。而气候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其恢复周期以地质年代来计算。因此,我认为习主席的讲话是中国政府作出的一个承诺,体现了我国的责任担当。

目标确定下来,需要我们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这其中既包括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的解答,也包括具体工作部门的同志做出有实际效果的行动。习主席讲话中涉及到两个时间节点,2030年和2060年,我认为前者更为关键。2030年的峰值很高,那么直接意味着后期工作难度的加大。当前距离2030年只有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那么就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期间便开始落实工作,具体的工作部署需要认真讨论。

战略方针已定,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具体行动方案,拿出作战图:第一是政策体系,政策体系的建立直接起到导向作用;第二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支撑,我认为可以从减排和固碳两个方面来实现技术发展对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支撑;第三是全民动员,节能工作离不开公众参与;第四是通过工程化、项目化的方式来推进,在形成共识阶段我们可以进行讨论、交流,但最终还是需要通过项目化的方式来推进。

必须认真思考能源发展路径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 王仲颖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的历程,我觉得,从方向到目标的确定日渐清晰。在此期间,国家一系列战略相继推出,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港澳大湾区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黄河流域大保护,这几大战略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会议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承诺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个人认为这实际上为能源发展提出了一个具体目标。

目标有了,发展路径就是我们现在必须去思考的问题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个节点,2035年和2050年,第七十五届联大又增加了一个节点,2060年。能源的发展路径如果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35年第一个节点的时候,我们的能源结构肯定就要实现一个转变,化石能源从现在占比80%多,可能就要降到60%以下,或者60%左右。到2050年这个结构可能就要做一个颠覆性的转变,就要反过来了,非化石能源可能就要占到2/3以上,化石能源就不能超过1/3,再有十年的时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想,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能源发展路径应该怎么走。

制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线图施工图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书记 周国梅

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战略目标,两个目标紧密联系又相互支撑,标志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式、路径、目标的整体战略转型,意义非常深远。同时,我们的新发展理念也在全球层面提出,无论是对我国还是对全球,意义都非常重大。这也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我们现在应制定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以及2060年前碳中和的路线图,甚至转化为施工图。如何细化和分解?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研究探索经济代价最小的、优化的发展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都需要进行专题研究。

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碳达峰,总体上来看,特别关键的就是结构调整,涉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等。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更多是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的,如制造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等。我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大国,如果想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是很困难的。

另外,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也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保证绿色底色。未来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链价值链。能源结构也是一样,国际上对我国的煤电投资等诟病较多,未来需要认真细化和研究。

发言内容由本报记者刘晓星,见习记者于天昊、温笑寒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