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地方读本
3上一版  下一版4
 
智绘齐鲁丹青卷 嫩绿柔香远更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0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绘齐鲁丹青卷 嫩绿柔香远更浓
——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创新发展精彩回眸
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葛为砚、淄博市政府副市长刘荣喜的见证下,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院长谢刚与淄川区区长闫桂新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打造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新典范。
图为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党支部组织党员赴莱芜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
图为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作为省级技术牵头单位,派出骨干力量参加黄海地区入海排污口现场排查。
 

◆本报记者周雁凌 季英德 董若义

他们是绘制大美齐鲁画卷的“设计师”:先后编制完成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贯彻“水十条”实施方案、“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及蓝天保卫战等八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方案等共计90余项;

他们是环境科学研究创新的“先行者”: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国家级标准,流域、大气、VOCs等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共计100余项;承担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世行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他国家、省级、地市科研项目70余项;

他们是山东生态环境保护的“智囊团”: 主持或参与制定空气质量、地表水、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办法等制度20余项,参与编制完成《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参与研究的“治、用、保”流域污染治理策略上升为山东省政府的治污策略。

一部部环保规划方案的出台,为推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指明方向;一项项环境标准的发布,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倒逼引领;一个个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为开展科研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精准发力;一项项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全省环境质量保驾护航。

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谢刚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突出智库特色, 积极发挥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作用,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对环境管理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研究支撑能力,努力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生态环境智库。”

高点定位,立足大局前瞻谋划

由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完成的《关于某流域硫酸盐超标情况的报告》,获得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李干杰、副省长于国安等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完成的《深化“两山”基地的调查与思考》获得省委副书记杨东奇的批示肯定;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反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意见的函》中,对规划院牵头完成山东省评估工作表示感谢。

一项项研究成果得到上级单位的广泛认可,一次次来自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正是规划院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心任务,提前谋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各项工作的最好诠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编制好《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推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彭岩波对记者说:“目前,我们正积极推动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印发了编制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成立了由两位院士牵头组成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立足事关生态环境保护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问题,设置了25项前期研究课题,选取优秀的专家团队开展研究,为各项生态环保工作问诊把脉,建言献策,同步开展水、气、土壤、固废、海洋等10个具体要素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记者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官方网站看到,为广泛征集社会公众建议,规划编制组专门开展了“我为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提建议”活动,既征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期盼,还有“十四五”期间公众认为应集中力量解决哪些突出环境问题,以及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彭岩波副院长告诉记者,按照省政府和省发展改革委要求,在规划编制中研究提出了拟纳入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9项重要指标、5项重大战略任务、3项重大改革措施和政策、3项重大项目;提出了对山东省“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生态环境部分(草稿)修改建议及拟纳入省规划纲要的13项重大项目。

“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积极推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定规则、建底图、抓统筹,建立全省“三线一单”编制技术体系,指导全省16市开展相关技术工作。在山东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估调整工作中,先后就各市成果进行“三上三下”审核与反馈,审核调整需求38500余条,与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成果并上报国家技术审核。

规划院固废与土壤环境规划部主任史会剑告诉记者:“我们在‘三线一单’编制期间,认真落实生态环境部工作要求,先后11次向生态环境部进行专题汇报,每月向国家报送工作情况,完成与京津冀、环渤海、黄河流域等邻省市成果对接。在全国‘三线一单’专项培训会上,介绍了山东省的经验做法。目前,全省‘三线一单’成果已通过国家审核。”

九曲黄河,在山东蜿蜒千里,奔腾入海。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全力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技术支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规划院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和《山东省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突出黄河三角洲、泰山区域、东平湖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流域水、气、土环境治理等重点工程,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

敢为人先,科技创新支撑引领

根据山东省应对重大疫情期间的成功做法和主要经验,规划院作为参与单位之一在国内首次将重大疫情应对的环境技术要求写入了《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对提高山东省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对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9年3月,规划院被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授予“地方立法联系点”。参与起草的《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于2020年1月1日施行,这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后率先出台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填补了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立法空白。

“国内首次”“率先出台”“填补空白”,在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主持或参与的多项工作中,都获得过这样的表述。

“截至9月27日,山东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办案数量已由7月的62件增至470件,案值由2.9亿元增至16.2亿元,办案数量、案值均位居全国前列。”这是山东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的“成绩单”。

作为山东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的技术支撑单位,规划院配合省生态环境厅有关处室采取实地督导、召开座谈会、现场培训等方式,赴各市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指导帮扶,研究重点案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深入指导案例实践,扎实推进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方案落地见效。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既要有潜心钻研的韧劲、干劲,又要有敢为人先的冲劲、闯劲。无疑,规划院的干部职工身上,就从来不缺这种敢于摸着石头过河、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气神”。

“近年来,我们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已编制了102项各类环境标准,在山东省形成了以污染物排放标准为骨干、以环境管理类标准为支撑、以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辅助的标准体系,有力支撑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新旧动能转换。”规划院政策与标准部主任管旭说。

根据国家“三水统筹”、系统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恢复的要求,规划院开展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作,组织人员赶赴德州、日照、潍坊等市开展水生态调查,谋划构建水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全面摸清全省情况及地级市的水生态调查评估奠定了基础。

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规划院还组织搭建了山东省流域水环境管理大数据平台,构建了流域水环境综合评价、污染物通量分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风险预警、水质目标绩效考核、流域生态补偿、规划环评管理等多个水环境管理业务化模块,为实现山东省智慧流域管理、推进水环境管理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为适应“十四五”期间水环境考核新的形式,改变被动式、应急式的流域环境治理现状,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规划院选取了烟台大沽夹河、菏泽洙赵新河和泰安康汇河3条典型河流,开展流域精细化管理试点。以山东省流域水环境管理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推动流域精细化管理由研究向应用的转化,为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精准、高效、超前的技术支撑。

“我们开展的‘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空间管控平台研究’,聚焦玻璃窑炉脱硝技术研发,力争突破玻璃窑炉烟气治理技术瓶颈,目前已搭建完成空气质量模拟平台,探索形成一套玻璃炉窑NOx治理关键技术。”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副主任马召坤说。

据了解,通过对重点网格的环境源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山东省PM2.5聚集敏感性和布局敏感性,初步建立基于PM2.5浓度改善的空间管控平台。完成山东省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构成及来源研究,计算得到各主要组分及各重点工业行业对全省PM2.5和O3的污染贡献率,为开展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为弥补海洋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监管空白,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环境管理体系,规划院作为省级技术牵头单位组织了全省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谋划参与了“全省省级海湾污染现状调查、小清河流域总氮排放量调查与控制”等6个基础研究项目的实施,基本建立了渤海区域及省级海湾陆域海域污染源清单,摸清了主要入海途径及污染贡献、海洋水质及水动力时空变化规律等基础情况,为摸清海洋陆源污染来源奠定了基础。

潜心钻研,政策驱动治污攻坚

编制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两山”基地管理规程等3个文件正式印发,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山东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编制的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文件质量评价办法和专家库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正式印发,为打赢净土保卫战、提高第三方机构技术文件质量和规范专家库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编制的《山东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正式印发,为顺利推动全省“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每一个文件的编制印发,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出台,都为山东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建设中,构建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生态环保工作大格局,对提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至关重要。

规划院综合规划部主任张亚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们在厅领导的带领下,积极推进《山东省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的编制,先后进行20余次调整修改,与31个部门完成会签,经省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于9月28日正式印发实施。这项任务的完成,大大加快了山东省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进程。”

据了解,《山东省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共8部分28条,其中山东省创新性的措施有15条,这些创新举措与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紧密相关,目的是补齐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短板,积极构建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生态环保工作大格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

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山东省必须补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短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助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院配合省生态环境厅设计并搭建了全省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目前已具备全省行政村基本信息、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信息以及农村黑臭水体排查与治理信息的填报、统计等功能,未来拟增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贫困村饮用水水源地以及秸秆禁烧信息填报、统计等功能,可实现全省农村环境管理数据实时填报、动态更新,将全面提升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监管能力。

在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规划院配合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处室开展了两轮农村生活污水现场帮扶,先后组织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专家200余人,完成16地市3500余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帮扶,形成了帮扶报告、16市问题清单和帮扶成果视频。开展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检测,形成检测报告和分析报告。

为扎实开展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编制完成了《山东省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采用遥感识别与人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全省共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1300余处,其中有一半以上是遥感识别发现的。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

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山东省生态环境领域的约束性指标共9项,截至2019年底4项指标已提前超额完成,其余5项指标均达到“十三五”序时进度。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14.3%,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增加12.8个百分点;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同比持平。

谢刚院长表示,规划院全体干部职工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切实履行技术支撑环境管理的职责,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