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欧美以达标为核心的清洁空气政策值得借鉴
从供给侧发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0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安徽省绩溪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刘青松 李庆旭 石婷

绩溪地处安徽东南部,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山连皖浙、水分南北,是黄山山脉与天目山山脉的结合带,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的源头,这里有山皆奇,无水不秀。

多年来,绩溪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2016年组织编制《绩溪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6-2020年)》,2017年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升。2019年,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Ⅲ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7%,PM2.5年均浓度为22.9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8.32%,多项指标均列安徽省前列。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节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三期”叠加的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绩溪应统筹谋划深入思考如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落实安徽省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战略部署,充分借鉴生态环境部命名表彰的4批2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适应新形势、辨识新问题,始终保持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方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精准应答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高层次、多样化趋势。

高效率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治理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健全领导责任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环境监察,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公安、检察、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健全企业主体责任体系。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加强排污许可管理,通过市场化手段和激励措施全面推进排污企业安装使用在线监测监控设备。

健全全民行动体系,强化公众参与监督作用,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作用,引导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

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建立“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创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推进“两山”价值转化。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深化新安江流域横向补偿长效机制,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高水平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为目标,针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环境风险隐患等问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重点开展入河排污口、工业污染、城镇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农业面源污染、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监管等“八个集中整治”,确保“环境质量只能持续改善,不能倒退变差”落实到位,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协同发展。

构建长三角生态共保环境共治体系,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共筑皖南—浙西生态屏障,有效保护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生态功能。

夯实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高要求落实生态空间管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严格“三线管控”,严守“负面清单”,积极推动“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系统与排污许可、环评审批、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等相关数据系统共享,不断充实和细化“三线一单”数据支撑体系及分区管控要求。建立“三线一单”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和信息反馈。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高质量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绿色发展样板区、高端产业集聚地、文旅康养目的地”总体目标,聚焦“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产业生态化,促进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圈,积极加入G60科创走廊,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互联网+”“智能化+”“标准化+”技术改造,打造机械制造和健康食品医药两个制造业百亿产业,提升数字经济合作水平,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按照产业化规律推动生态建设、提供生态产品,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把“徽文化+”“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发展徽墨、徽雕、徽菜等传统特色资源产业和茶叶、山核桃、菊花、绩溪黑猪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旅游产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打造生态农业和文旅康养区域品牌,实现生态产品溢价增值,探索出一条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和民生福祉的绿色发展路径。

高品质提升生态生活水平

打造山水徽韵特色城镇,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城市的总体定位,突出“徽而古”与“徽而新”,保护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实施城市“显山露水”工程,把绩溪建设成为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山水名城。

探索推进“无废城市”“生态美超市”建设试点,创新实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社区、绿色酒店等。塑造各具风格、规范有序的“小镇印象”,加快推动雕刻时光、徽州味道、徽商故里、摄影小镇、健康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基本版”“美丽版”“升级版”“增强版”,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推动美丽乡村由建设型向经营型提升,加快景区村庄创建步伐,以农村“股改”为基础,打通“三变”改革通道,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

高规格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生态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弘扬新“绩溪牛”精神,为建设生态型社会提供精神力量。

积极深入挖掘徽剧、徽雕、徽墨、徽商、徽派建筑、古村落和宗祠文化等传统文化精华,弘扬徽文化及传统家风家训的生态智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宣传、展示和学术交流活动,打响“徽州之源”绩溪品牌。

依托山水生态资源,创新现代生态文化内涵,打造水文化、森林文化、茶文化、花文化、民俗文化、徒步文化等品牌活动,培育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激发公众行为自觉。

积极发挥党建“主引擎”和“推进器”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党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