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态好了,人们忙“拍鸟”
昔日“秃头岛”,如今吃上“生态饭”
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永恒底色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思路 创新思想 深入对话 凝聚共识
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永恒底色

 

由生态环境部指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旨在研究面向我国2035年及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路径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 “美丽中国百人论坛”(以下简称“论坛”)首次年会日前在京举行。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这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何自觉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用15年的时间跨度和周期,合理确定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方位、战略谋划和目标任务,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及至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建设的远景目标与实施路径,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面临的重大课题。以“美丽中国2035:远景与路径”为主题的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者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推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集思广益、深入探讨,为携手创造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今年以来,我国对外宣布了2030年碳达峰目标与2060年碳中和愿景,这意味着我国将面临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都具有重大意义。”前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向论坛发来的贺信中特别指出,美丽中国建设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清洁美丽地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讨论中,与会专家纷纷表示,2030年碳达峰目标与2060年碳中和愿景这一目标的提出,“鼓舞人心、令人振奋”,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将引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中。

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未来3个五年至本世纪中叶的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革命、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各领域目标结合起来,走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走好到2035年的路是关键一步。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要深刻理解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对推动我国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实意义,要抓住机遇,动员全社会按照目标要求,倒排制定经济社会转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35年是检验2030年目标能否与2050年目标有效衔接的关键时间点。”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分析认为,在2035年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推出自己的行动目标,部分国家或许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带动。

刘世锦表示,要从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和碳减排三个战略性方面协同推进绿色发展转型。他提出,推进绿色转型,一是要开展绿色核算,夯实绿色转型的基石,构建“两山”转化桥梁;二是要加强水、能源、交通、建筑、土地利用和规划、食物等六大领域绿色技术推广;三是建立生态责任账户,夯实绿色发展的微观基础。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要以“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目标为引导建设美丽中国。他建议,一是协同推动能源减排和“蓝天保卫战”实施;二是大力实施节能、提效等降碳措施;三是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电力,建立以非化石能源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四是推动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减排;五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六是发展以森林为主的碳汇,鼓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研发应用,最终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系统统筹未来3个五年阶段目标,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我国生态环境从“十一五”时期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十二五”时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再到“十三五”时期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部署要求,再经过15年的接续努力,到2035年,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的把握和要求。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系统分析美丽中国建设总体进程的基础上提出,围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的“覆盖面广、改善度大、协调性强、认可度高”4个特征,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时间、区域、领域、要素等4个维度,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指标体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以美丽中国的美丽河湖建设为重点,提出了美丽中国水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与路径,他强调,要从“退水还河”“退污还清”“退地还盆”“退堵还疏”“退渔还生”等方面,提升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目标。要按照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西北区分区等分区施策,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等“五水共治”,从水量、水质、水域空间、水流连通性、水生生物提升等方面制定美丽河湖的实现路径。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总结分析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国家重大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大气环境改善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对大气环境的要求:一是2035年美丽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指标设定要更加关注保护公众人体健康;二是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后,要加速向2℃和1.5℃温升目标减排路径逐步过渡,并提出NOx和VOCs的减排路径建议。

在圆桌会议环节,围绕“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和‘十四五’展望”主题,论坛成员和与会嘉宾从绿色发展、战略政策、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法律制度、数字政府、企业责任、全民行动以及地方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发言,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刘晓星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