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黑龙江“大环保”格局初具形态
反映了现阶段地表水环境中苯酚对95%的中国淡水水生生物及其生态功能不产生有害效应的最大浓度
廊坊环保A级企业一年增长三倍多
“擅长”开井盖的环保人
肇庆牵住“牛鼻子” 蓝天保卫战胜果喜人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防噪有“神器” 超限就“报警”
洪泽湖“两船”整治工作已进入尾声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垫底到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肇庆牵住“牛鼻子” 蓝天保卫战胜果喜人

 

◆本报记者 黄慧诚

冬日的肇庆,蓝天如洗,繁花似锦,暖意融融。

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11月广东省肇庆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92,全省排名第14位;优良天数比例97.6%,同比增长13.2%;PM2.5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

然而,就在7年前,2014年广东首次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排名时,肇庆却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垫底。消息一出,全市哗然。

7年间实现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如此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记者深入肇庆采访一探究竟。

牵住蓝天保卫战攻坚的“牛鼻子”,全面实施陶瓷企业“煤改气”

走进位于肇庆市高要区的新明珠陶瓷集团萨米特陶瓷工厂园区,宽敞明净的生产车间颠覆了记者对陶瓷企业生产场景的印象。展览室里,一块块3.2米长、1.6米宽、0.3厘米-2厘米厚的超大、超薄的建筑陶瓷产品“诉说”着产业升级换代的“传奇”。

“好环境造出好产品。我们工厂是全国建筑陶瓷行业目前唯一的智能工厂。我们老板希望陶瓷厂的员工也能穿着西装上班。”工厂负责人的介绍,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2003年以来,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曾为肇庆市产业强市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但也给当地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全市现有63家陶瓷企业264条生产线,建筑陶瓷产能约占全省的1/3。2019年全市陶瓷行业产值221.7亿元、税收7.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税收的7.2%和10.1%;但煤炭消费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市工业企业排放总量的30.9%和45%。而且,这些陶瓷企业主要集聚在城区上风向区域,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既要发展也要环保。实施陶瓷企业“煤改气”,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肇庆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也是肇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之役。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进陶瓷企业“煤改气”,并在2019年后掀起高潮。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引导和扶持陶瓷企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推行“一企一策一专班”,推动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结合总量控制要求,先后两次提高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执法检查,倒逼治污升级。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对在限期内完成“煤改气”的陶瓷企业,每条生产线给予省专项资金补助5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也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不等的奖补资金。加快天然气管网和气站建设,全力保障气源气价稳定。明确企业可采取自行选择供气企业或自建气站等供气方式,避免出现供气垄断、气源不稳等问题。政府不仅主动协调供气价格,而且出台用气补助政策,在2020年4月-6月,对企业给予用气补助0.585元/立方米,全市预计补助总金额约9434.6万元。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0年底,肇庆全市63家陶瓷企业264条生产线,计划实施“煤改气”的52家陶瓷企业188条生产线已全部完成改造,其余11家企业76条生产线或转型或退出。

“煤改气”的成果,不仅让肇庆环境空气质量好了,也让陶瓷企业更强、产品更优。企业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抢占高端化市场,取得良好成效。“煤改气”后中盛陶瓷实施全氧燃烧,自主创新研发的新产品价格是原来低端产品的5倍以上;嘉联陶瓷通过和国外知名公司合作,引进新的生产线,研发出超薄轻巧、美观耐磨、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高端陶瓷产品;萨米特陶瓷建成陶瓷行业首个示范智能工厂,2019年实现产值29亿元,缴税2.6亿元,分别是2014年的1.8倍和3.3倍。

从“黄标车”到“黑烟车”,全面提升机动车污染防治智能化监管水平

“看,这辆‘黑烟车’违法行驶,已被抓拍。我们最快一天内可将相关证据信息网上推送给交警部门,以此提供处罚依据。”在肇庆市污染源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7个“黑烟车”抓拍点位位置以及路面实时监控的画面一目了然。据介绍,2020年6月起肇庆全市域内禁行“黑烟车”,7月至11月,累计已对闯禁的915辆“黑烟车”定点抓拍。

“两年前的一个节假日,市领导拍照投诉、市交警支队长亲自部署‘抓获’一辆‘黑烟车’的经历,还让人记忆犹新。”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朱云锋告诉记者,为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并提升智能化监管水平,肇庆市继佛山后在广东省内第二个实施“黑烟车”上路行驶处罚并开展定点抓拍。

“早期一天能拍到二三十辆,现在只能拍到几辆了。这也充分反映了监管成效。”朱云锋介绍说,被拍照的车主在电话咨询后,都会主动到维修店修理。为保障维修效果,市生态环境局还联合市交通局选择6家单位作为试点,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与强制维修(I/M)制度,实行超标排放汽车的检测与维护闭环管理。

从“黄标车”到“泥头车”再到“黑烟车”,肇庆市机动车污染防治一步一个脚印的步伐,正是全市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缩影。

搭建平台,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坚持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专题汇报,集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继2014年成立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之后,2019年底又成立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市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市领导亲自挂帅,建立环境空气质量定期会商机制。

循序渐进,推动工作有序开展。以工业锅炉污染整治为例,肇庆市先后两次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从427.66平方公里扩大到1433.34平方公里,先后淘汰了424台10蒸吨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完成了35台10蒸吨-35蒸吨燃煤锅炉燃料清洁化改造、8台35蒸吨及以上在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

建章立制,推动任务落地落实。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市直部门年度综合考评,将各项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定期进行督查,确保工作落实。成立6个工作组,实施网格化监管,对秸秆等露天焚烧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出台《肇庆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严格落实“六个100%”等控尘措施。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一步步扎实深入推进,肇庆市优良天数比例也从2014年的72.9%上升至目前的97.6%,PM2.5年均浓度从48微克/立方米降至22微克/立方米。

邀请专家建言献策,建立“科学”和“管理”的双闭环工作机制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对肇庆等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科技支撑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广东探索找到了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协同治理的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与方法。”12月20日,广东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攻关攻坚工作会上,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如此评价道。

2020年初,按照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部署,5家科研单位分别对口帮扶广东省部分地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

“早在2013年11月,我们就应市环保局之邀,积极参与了肇庆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肇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科技专家组组长、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副院长郑君瑜介绍道,“这些年来,我们团队一直为肇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我最大的感受是,肇庆市各级领导非常尊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科学治污。”

“科学”和“管理”双闭环工作机制的建立,推动了肇庆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管控工作向精细化、纵深化发展。一方面,整合各项科研成果和科研资源,制定并优化了分阶段、分污染过程的精准攻坚行动方案,靶向打击每一个污染源,形成了工作方案科学制定与动态优化的“科学闭环”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依托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统一领导,建立“预报—会商—方案—行动—评估”的全过程日常化“管理闭环”工作机制,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启动应对措施,确保方案切实落地可行。

经过多年努力,肇庆市大气污染治理能力体系建设初具雏形,环境管理科学化水平日益提升。建成天地一体的智能立体监测网,同步开发出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网格化精准监测平台、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等多个管理平台,精准预报从4天提升到7天,预报范围从主城区扩大到9个县(市、区)。连续多年更新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持续开展PM2.5、O3来源解析及VOCs污染源调查,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1月-11月,肇庆市先后启动15次共61天的不利气象应对,仅出现了8天污染天气,成功“抢回”53天优良天。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