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 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0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
云南元阳:传统村落保护激发乡村活力
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生态环境基准《湖泊营养物基准—中东部湖区(总磷、总氮、叶绿素a)》(2020年版)及其技术报告
马飞和他的九座蔬菜大棚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0年12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飞和他的九座蔬菜大棚
——记生态环境部驻河北围场元宝洼村第一书记马飞
 

◆本报记者 张黎

2020年冬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

河北省围场县克勒沟镇元宝洼村驻村书记马飞早早起了床,平常就住在“暖棚”里的他,第一时间去看了看棚里的瓜果蔬菜:“降温了,棚里的采光、温湿度等,需要及时调节。”

马飞来自生态环境部核电安全监管司,2012年以来,他的主要工作一直围着“核电厂监管”这项主业。如今,驻扎在山沟沟里的元宝洼村,他心里惦记的全是暖棚技术改进、瓜果栽植改良、小程序上“卖菜”。

可母亲彭琪心里,惦记的还是儿子。

“心疼啊,咋不心疼,没想到他这么累。”那是今年国庆假期,母亲从山东老家来看望驻村的儿子,本想着是来“看看风景”就走,可眼见着儿子为扶贫工作不辞辛劳、起早摸黑,她于心不忍,干脆就留了下来,与马飞一起共同驻守乡村、互相照顾彼此。

就这样,“看风景的人”也成为扶贫队伍中的一员。

不仅母亲来了,马飞的妹妹也来暖棚帮忙。马飞和家人一起,一点一滴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参与改变着村庄的贫穷面貌。

“要为农民扎扎实实办实事,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这个偏远的贫困山乡,迎来了属于它的美丽蜕变。

自筹资金上百万元,九座暖棚平地起

当记者来到元宝洼村,第一眼见到马飞时,心里暗自想:“这完全是两个人啊。”

微信头像里,马飞穿着黑色V领羊毛衫,发型利落,白净的面容,一看就是“知识分子”。

可眼前的马飞,头发有些凌乱,皮肤黝黑,身材壮实。最显眼的是那双朴素的鞋子,满是厚厚的泥土。

短暂告别“核电”业务的马飞,现在忙活的全是田间地头的事。

2019年3月,马飞积极响应号召,赴围场县元宝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元宝洼村的百姓听说来了“新书记”,心里都在嘀咕:一个“搞核”的驻村书记,能给咱带来啥实惠?会不会只是走走过场?

平原上的元宝洼村,远离县城50公里。全村主要以种植土豆为主,可种土豆纯收入低,一年中又闲半年。脱贫致富,更是乡亲们眼中遥不可及的事。

马飞意识到,要想走出贫困,找准路子是要迈过的第一道坎。

如果发展养殖业,卫生防疫要求高,周期长;当地山蘑菇等农产品太少,也不具备发展加工业的条件;而种植金银花等特殊经济作物,如果没有销路,则风险很大。

几经对比排除,作为山东人的马飞想到了家乡红火的“设施农业”。

这里的留守村民冬季处于农闲状态,而冬季蔬菜是家家户户都要消费的,如此看来,上马冬暖大棚最合适不过。

事不宜迟。马飞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委员等人三次前往山东寿光调研学习。经过实地考察,建大棚确实能赚钱。就这样,发展冬暖蔬菜大棚,在元宝洼村迈开了第一步。

项目定了,可钱从哪里来?

马飞来村报到时,生态环境部没有相应的拨款。他跑到县里各部门问了一圈,也没有暖棚的预算。联系当地银行,又被告知没有抵押贷不了款。

等不起!马飞决定自己先行垫付一部分资金,同时发动身边人、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共同集资建暖棚。

马飞说,“亲朋好友真的是借遍了。”驻村以来,他的微信朋友圈里,除了卖菜,就是借钱。

建设冬暖大棚,迄今已投入了290多万元。这些钱,50多万元来自村干部的自筹资金,余下的,全是马飞借来的“众筹款”。

“到现在,前前后后借了有80多人,其中好多都是部里的同事,每一笔的来源、花销,记得清清楚楚。”马飞时常反复查看手机里的账目:1万元2万元、3万元5万元,仔细计算。

“好在听说是扶贫的事,大伙都支持我!”他说,这其中有驻村工作队同志、镇里帮扶干部以及村里的党员干部。

驻村工作队成员王立成跑前跑后帮了很多忙,自己投进来7万元;“能人回村”的村委会副主任杜功友甚至自家出钱,建了同等规模的大棚,“就当我是个例子,如果我有了好收益,村里人才能更信任咱这个事。”

一个月后,大棚建设开工了。2019年11月底,流转土地50余亩、种植面积1.8亩的9座冬暖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在整个围场县,还是首次有这样规模、智能化设计的冬季暖棚。

暂别“核电”老本行,跨界农业成“专家”

在马飞看来,筹钱的难,无非就是舍下面子。可在扶贫致富路上,就像西天取经,似乎是“一难接着一难”。眼下,钱的问题解决了,可建的难题又来了。

“难,他可太难了。你见过一个大小伙子,因为村里这点事,急得直掉眼泪吗?就为我们村这建大棚的事,马书记可操碎了心。”元宝洼村的杜大娘聊起马飞,有一肚子话要说。

那是在2019年入冬前,暖棚搭建进行到覆膜阶段,可就是找不到人来施工。

借来的钱,每一笔都要省着花,可工钱给得少,没人愿意干。眼看就到霜降时节,不马上建起大棚,当年的“种菜”计划就要落空了。

马飞心急如焚。

杜大娘看不下去,挨家挨户帮忙动员村里人,这才凑够人手,解了燃眉之急。

对马飞而言,建暖棚就是从零开始。

大棚采用什么结构,土墙多厚,棚尺寸多大,采光弧形面怎么设计等,马飞一边去寿光考察比价,一边结合本地情况自己学习。

钢结构是沧州加工的,棉被是从寿光买的,覆膜是青州定制的……马飞为了压缩造价成本,就这样自己开着车一趟趟往返各地购买原材料,所有的环节,他都亲力亲为。

马飞坦言,其实直接包出去最省心,“但我想给村里留下大棚设计、建造、种植等全套的技术,为后续形成产业留下火种。”他一手设计、建造的大棚,要比普通的冬暖大棚,单个省下至少六七万元。

几经周折,主体建筑终于完工。短暂的欣喜过后,“种菜”的难题又摆在眼前。

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马飞开始“跨界”钻研农业专业技术。

白天开工抓建设,而每当夜深人静,他就熬夜学习理论知识。“就从网上找,那么多专业论文呢,农业技术、栽植方法,都有。”轻描淡写的背后,马飞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劳。

选种、育苗、施肥、驱虫,虽说“隔行如隔山”,可在马飞的刻苦努力下,他俨然顶得上半个“农业专家”。

“没办法啊,先后请了两个技术员,都因为技术不过关、解不了我们的难题,离开了。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了。”马飞心里清楚,技术员的离去,或许是挨不住这偏远乡村的苦。

怎会不苦?雨季里,一场大雨淋塌大棚主体,不得不连夜抢修;隆冬时节,呼啸的大风撕烂覆膜,掀翻棉被,冻死大半个棚的菜苗,一切又得重来一遍。

“还是没经验,走过很多弯路。今年不断改进蔬菜品种,加强技术管控,收入也多了起来。”马飞欣慰地说。

母亲妹妹齐相助,亲情乡情暖山村

前期忙建设、后期忙种植,这里一刻也离不开人,马飞干脆搬到暖棚来住。

说起这个“家”,不过是暖棚外的一间极其简陋且略显凌乱的水泥房,屋里除了一座土炕、几个小凳子之外,别无他物。

夏天,大棚里高温难耐,冬日,小屋又冷似冰窖。吃饭更是饥一顿、饱一顿,很多时候忙起来,也顾不上吃饭。

“有一次我去干活,马书记就在那吃泡面,连个咸菜都没有。”热心的杜大娘赶忙回家煮了几个鸡蛋送来。

驻村扶贫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元宝洼村距离北京360公里,往返交通不便,赶上了今年春节值守和疫情防控,从农历大年三十到5月初,马飞坚守在村里整整4个月。

这山洼洼里,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雪后山路更是难行。“他还在回村途中,因为劳累出过车祸,汽车大修了一个多月。还曾在村里摔伤了腿,这些都没告诉我。”说到这儿,马飞的母亲湿了眼眶,哽咽着转过头去。

知道儿子来扶贫,但没想到吃了这么多苦。母亲彭琪吃不好睡不好,她想帮儿子一把,让他减轻点负担,于是,她留守大棚住了下来。由于时间太仓促,母亲甚至连冬衣都没有带来。

棚里只有10个常驻工人,蔬菜大量上市,人手根本忙不过来。母亲就帮着收菜、装箱,忙到凌晨3点多,时值寒冬,一双手冻得通红。天蒙蒙亮,只睡了一个多小时的母亲,又赶紧起来给工人做饭。

工人就是村民,有日结的工资,可母亲没有,她是“义务劳动”。

人手不够,为节省开支,马飞的妹妹也来大棚帮忙。若不是老乡的指点,很难区分大棚里正辛勤劳作、忙前忙后的人,哪个是工人、哪个是家人。

为了给蔬菜找销路,马飞还自己开发设计了微信小程序,借助新科技“带货”有机蔬菜。只要有人下单,他就负责将打包好的快递开车送到县城的快递点。

2019年年底,元宝洼脱贫出列了,其中一个暖棚也已经开始卖黄瓜。看到有实际收益了,曾经说“风凉话”的村民们改变了想法,部分村民还积极跑到大棚参观,“冬天里也能吃上绿色蔬菜,真没想到。”大家表示,要是收益好,明年也跟着干。

疫情期间蔬菜紧缺,大棚蔬菜更是“帮上了大忙”。

在马飞的协调下,暖棚产出的蔬菜平价供给村里,村民们十分感激。马飞和村干部的行动,收获了信任与理解。

可别小看了这几座暖棚。在元宝洼村,村民每年每亩可获得1000元地租收益,带动20人实现就业增收。当年蔬菜上市后销售额就达20余万元,今年的大棚蔬菜更是卖了30多万元。

这对只有1200多人的山村,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脱贫“摘帽”,迈向美好新征程

在元宝洼村,致富的路,远不止建暖棚。

贫困户赵秀坤原本家里收入还可以,自从妻子生了病,日子就难了。

“村里给我发了鸡苗,又给我找了村保洁员的工作,加上低保户的补贴,收入有了保障。”赵秀坤眉眼间露出喜悦,仅他养的鸡,每年就增收千余元。

购买鸡苗的钱,是马飞向生态环境部扶贫办申请的1万元资金,共买了750只,发给27户贫困户。

今年,马飞又通过微信预售扶贫鸡,当起了“土鸡推销员”,上半年就收到2000多笔土鸡订单。

腰包鼓了,环境美了。在元宝洼村,太阳能路灯崭新明亮,新建的水泥路面平整一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储运。在生态环境部的资金支持下,村里又建起了污水处理站,今后家家户户的污水都会被收集进入管网。

“眼看这几年,村里变化可太大了,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赵秀坤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在村里待久了,马飞深深意识到,扶贫先扶智,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于是,他特意联系了母校清华大学的学生,来村开展暑期支教。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知道大学生活如此精彩,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希望活动能够长效化,学生们结对子,长期提供学习帮助。”在马飞的期待中,乡村的明天一片光明。

2020年的尾声,走进暖棚,只见西红柿红得透亮,小南瓜金黄圆润,紫茄子挂满枝头,工人穿梭往来,好不热闹。

对马飞和村干部来说,接下来仍有许多事要做,比如扩大扶贫鸡养殖规模,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提升村内环境,利用生态环境部的帮扶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等。

令人欣慰的好消息传来,在各方努力协调下,围场县政府将出资收购9个大棚,作为村集体的财产。

“欠的账,马上就可以还上了。”马飞念念不忘的一桩心事,终于落了地。

对于大棚将来的运营,马飞还有着长远的规划:“通过冬暖蔬菜大棚示范效应,逐步带动农民种植多元化,提高亩产值。给村里留下全套技术,培养出一批技术员。让农民以后不靠扶,靠自己也能奔小康!”

日暮时分,冬日暖阳的余晖,给这座冰雪覆盖的山村撒上一抹金色。在通往元宝洼村的必经之路上,9座大棚显得格外耀眼。熠熠生辉的光芒中,元宝洼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广。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