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坚持科学治污 为长江“把脉问诊开药方”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科学治污 为长江“把脉问诊开药方”

●专家组现场调研。
 

核心提示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五年内先后三次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一以贯之的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态环境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心中的“国之大者”,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大力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2018年4月,生态环境部党组决定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中心),采取“1+X”模式,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269家优势科研单位,5000余名科研工作者,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打造代表国内最高水平、规模最大的流域性联合科技攻关平台。

在生态环境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三峡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在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水生态环境司等有关司局的指导下,长江中心秉承“长江大保护重大科技工程”的总体定位,按照“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治理方案协同推进”的总体要求,致力于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沿江城市驻点研究,“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破解地方政府“有想法、没办法”的管理困境,精准做好科技帮扶,助力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把脉问诊,厘清长江水生态环境问题症结所在

长江中心自组建以来,经过对影响长江水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的调查研究,厘清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清单(污染源清单、风险源清单、生态环境问题清单)、一套技术体系、一套解决方案和一个智慧决策平台的“四个一”成果。明确了先期推进以磷污染防治为核心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解决方案和打造长江智慧决策平台三大重点研究任务,并带动国家、企业、地方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中投入直接科研资金约3.6亿元,促成部分省市成立了省级联合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了长江中心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中重要的平台和枢纽作用。

——磷污染已成为制约长江水质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磷排放结构中农业源和工业源占比高

2019年,长江中心初步厘清了长江磷污染的形势、来源及成因。长江以总磷作为水质定类因子的断面占51.5%,高于耗氧型指标(27.4%)和氨氮指标(18.2%)占比。从长江干流来看,安徽大通站输送总磷通量年均6万余吨,其中,宜昌至大通区间(干流约1100公里)和长江上游(约4000公里)总磷通量相当。因此,对宜昌至大通区间磷通量进行有效管控,将极大缓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的磷超标压力。在总磷排放结构中,农业源在整个流域尺度上占比高,但工业源仍是局部水体磷污染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总磷超Ⅲ类标准的断面与“三磷”企业分布相关性明显。此外,长江水库群运行带来的水沙条件变化对磷污染沿程演变有明显影响。水库群一方面拦蓄了大量泥沙,减少了总磷下泄通量;另一方面,泥沙拦蓄引起水库下游泥沙颗粒及磷形态组成改变,导致通江湖泊、长江口磷污染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的不确定性增加。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湖库水华问题依然突出

长江流域白鱀豚、白鲟、鲥鱼已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中华鲟成为极危物种。根据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结果,除长江口、汉江稍好以外,金沙江下游、三峡水库、长江下游干流、雅砻江、乌江、洞庭湖、鄱阳湖等均为“一般”等级,形势依然严峻。

近10年来,长江经济带富营养化湖库数量增加,重点湖库水华问题依然突出。太湖、巢湖、滇池蓝藻水华频发且发生程度并未改善,洱海存在水华反弹风险。湖滨及湖荡湿地萎缩、水生植被退化、入湖氮磷营养盐过度输入等因素导致湖库水华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温升高、风速下降等进一步加剧了水华大面积暴发风险。长江流域湿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但湿地保护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下游100个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中,沉水植物覆盖度大于10% 的湖泊仅18个,水生态系统结构受损严重。部分沿河环湖生态缓冲带、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被侵占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河道水库、涵闸、泵站、漫水坝遍布,生态流量保障不足。

——长江流域水环境风险形势严峻,新兴污染物问题凸显

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废水排放总量约为8.63亿立方米,占全国化工企业排放总量的45%。长江航运承担货运量达26.9亿吨,支撑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所需85%的铁矿石、83%的电煤和8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生产和运输点多、线路长,泄漏风险大,污染物接收设施分布不均衡,含油污水船、岸衔接不畅通,洗舱水化学品种类复杂,处理难度大。临近长江干支流的高风险尾矿库占比高且大多管理粗放,发生垮塌、泄露后产生的次生环境污染风险大。企业排污口与饮用水取水口在空间布局上交错分布,水质风险较高。此外,微塑料、全氟化合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在长江流域不断检出,并以复杂的形态在多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对环境健康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协同治理

长江中心在创新科研和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建立驻点跟踪研究机制,向长江干流沿线和重要节点城市派出58个专家团队开展驻点研究。在四川、江西、重庆等省(市)成立了省级驻点跟踪研究领导小组和省级联合研究中心,强化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构建“国家—省—市”同向发力的驻点跟踪研究和技术帮扶新格局。依托联合研究一期项目,由点及面构建“驻点研究帮扶—片区技术集成—全流域总集成”三级联动、互为支撑的研究架构,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新型科研工作机制。

长江中心创新总体专家组下沉工作机制、专项技术组跟踪指导机制(如“三磷”综合整治技术专家组)、国家水专项团队协同联动机制,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形成管理决策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相互反馈的组织管理模式,全方位为联合研究提供技术保障,打造“前店后厂”定制化科技服务新样板。

长江中心注重现有成果的集成、转化和应用,会同国家水专项管理办公室联合印发了《水专项支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荐技术手册》与《水专项支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规范成果汇编》,向58个驻点城市、1500余家企业累计推介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和科技成果近600项,推动水专项成果落地生效。

针对病情找准病根病灶,为沿江驻点城市开方治病

长江中心58个驻点工作组坚守在一线,科学诊断出每个城市的“病根和病灶”,针对性地开出问题清单、治理技术、政策建议等“药方”,制定出“一市一策”差异化解决方案。

贵阳市驻点工作组针对当地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精准帮扶洋水河流域15家“三磷”企业,实现出境断面总磷浓度下降超过2/3,解决了洋水河60多年来总磷超标的“老大难”问题。

四川德阳市驻点工作组提出“三磷”企业“一企一策”和17个磷石膏堆场“一堆一策”治理方案,实现了“消增削存”的目标,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超过120%。

嘉兴、苏州、无锡、合肥、湖州驻点工作组紧密依托水专项研究成果,用水专项技术破解城乡污水及主要工业废水处理、水华风险预警与应急、黑臭河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并取得实效。

咸宁、九江、安庆驻点工作组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水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提供差异化技术服务。

马鞍山驻点工作组围绕薛家洼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等重点工作把脉问诊,助力地方精准施策,薛家洼湿地生态公园正逐步成为马鞍山市的城市生态客厅,慈湖河、得胜河等水系整治成效显著。

芜湖市驻点工作组支撑芜湖成功申报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与水环境容量测算,为“十四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广元、舟山等驻点工作组聚焦矿企涌水、贻贝加工“黄水”等驻点城市典型特有污染问题,探索新思路,开展治理新模式,推动当地特色行业低污染化、高产值化绿色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江中心主动靠前,积极落实生态环境部党组有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后方专家线上帮扶和武汉驻点线下工作相结合的独特优势,针对疫情所在区域废弃物处置问题,及时报送了科技专报《关于加强新冠肺炎患者所在片区废弃物处置,阻断疫情传播扩散的建议》。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随废弃物传播的途径,长江中心牵头编写了《新冠肺炎患者所在片区废弃物应急消毒作业手册(试行)》,并印发给58个驻点工作组,供废弃物应急消毒作业时参考使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此外,长江中心会同有关共建单位编制了《新冠病毒疫情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技术手册(第一版)》,在长江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报道和推送,并印发给58个驻点工作组,为相关地区医疗废物与医疗废水处理、涉疫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处理及饮用水水源保护提供技术参考。基于长江沿线公共区域、医疗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方面的调研资料,编制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长江沿线10省2市消毒措施情况调研》报告,提出了《长江干流沿线消毒副产物排放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武汉驻点工作组深入一线,提出了《关于加强方舱医院市政管井巡检、精准消毒处理及水质监测工作的建议》等报告,有力支撑了疫情期间武汉市水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工作。

坚持科学治污,强力支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和“十四五”规划编制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磷矿石和磷肥主产区以及磷石膏库主要分布区,磷矿石、磷肥和磷石膏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98.2%、88.1%和82.6%。“三磷”是造成长江局部区域磷污染的重要来源。长江中心组织专家力量,筛选推介“三磷”整治关键技术12项,精准帮扶67家“三磷”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方案,从工艺、装备、设施、管理、污染治理装置等方面推动企业全过程防控污染,支撑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

针对长江经济带黑臭水体总量和密度大、不同区域黑臭水体成因各异的特点,长江中心深入分析水体黑臭成因,构建“互联网+天地一体”监管质控体系,全过程支撑长江经济带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针对长江经济带12个消劣目标断面,组织所在城市驻点工作组进行科学研判和技术支持,编制《荆门劣V类断面水质状况分析报告》和《球溪河口水质情况分析报告》等成因分析报告,提出长江流域城市—乡镇—农村污水差异化治理推荐工艺,科学指导地方消除劣Ⅴ类水体。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方面,长江中心全面评估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识别污染成因,编制起草了《2019年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行动形势分析研究报告》,明确了水源保护区内工业企业、排污口、交通穿越、原住居民生活面源污染、码头、农业面源污染、旅游餐饮、加油站等八类问题整治标准,支撑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与风险应急管理。

此外,联合研究科研团队支持了长江流域两个国家级试点城市、12个省级试点城市的“十四五”规划工作,参与了长江流域34个地市“十四五”规划督导调研、100余个地市规划要点审核等工作。

提高联合研究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20年11月14日,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正值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收官阶段,又面临着“十四五”开局之年。长江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党组决策部署,紧扣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紧盯长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高长江联合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扎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落地生效。

一是加快已有成果集成,注重边产出边应用。目前,联合研究一期项目已进入成果总集成阶段,重点围绕管控方案、技术系统、政策建议、数据平台四类成果,从水质目标全过程管理、江河湖海协同管控、湖库富营养化和水华防控、化工风险防控、生态流量保障、城市特征问题解决以及智慧决策平台建设等七个方面开展集成研究。集成是为了更好地应用,长江中心尤其注重满足用户需求,坚持环保科技的人民性,让科研人员走进田间地头,让科研成果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有效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等工作,把论文写在长江上下游、左右岸,为长江大保护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提供好用管用的科技服务。

二是面向新形势新要求,继续深化联合研究。“十四五”时期,长江中心将面向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内在需求,进一步拓展、深化、优化联合研究内容,重点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完整性调查与评估、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长江流域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技术及应用、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长江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科技帮扶以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决策平台等研究。

党中央强调,要围绕当前制约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应对之策。作为国家级科研平台,长江中心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科研平台与枢纽作用,做好“串起珍珠项链的那根绳”,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优势科研资源,持续探索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实实在在的科技力量。

李海生 宋永会 陈胜

刘录三 王丽婧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