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智能化为非现场监管赋能
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需做好精细谋划
“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值得推广
油污水直排长江成隐患
努力实现言与行的能力匹配
高碳项目建设规划要慎重
环保垂改要做好“后半篇文章”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值得推广

 

◆徐立文

扫码开箱、分类投放、称重、获取积分、提现……家住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奥林社区魏先生的一系列“高级”操作,竟是在投放垃圾。

据报道,日前淄博市利用“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在部分区县生活小区内推广使用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箱,当地居民持积分卡或下载APP扫码进行生活垃圾投放,智能回收箱可自动识别重量。根据重量、类别的不同,居民可赚取不同的积分,积分可兑换商品,也可兑换现金。回收的垃圾统一运往企业分拣中心,将垃圾重新分类,输送至下游产业加工利用。形成了“前端智能回收,中端分类清运,末端加工利用”的回收链格局。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随之形成的垃圾量也迅猛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每年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推行“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就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方式和可靠保障。

一是可以大大提高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在利人又利己的情况下,投放垃圾能赚钱会提高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可以增加垃圾处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群众对生活垃圾的精准投放,可以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可回收”的垃圾,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是符合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环保要求。资源化循环利用垃圾是垃圾处理的首要目的和最佳选择。当前,垃圾分类仅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填埋处理和焚烧处理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从源头上搞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减少最终需要填埋或焚烧的垃圾总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当然,推行“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不代表垃圾处理就可以一蹴而就、万事大吉,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跟进。

企业应提供更精准、更智能的技术支撑。比如,如果投放不符合要求的垃圾,智能系统如何处理?笔者建议,企业应该对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遇到投放不符合要求垃圾的,系统会自动提醒警示并且对当事者扣分。通过一奖一罚,逐步使大家对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

有关部门需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管。据了解,现实中有些实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地方,所谓的“垃圾分类”只是个噱头。当地的垃圾回收处置企业,将已分类的垃圾重新全部混入垃圾车拉到填埋场或焚烧厂进行处理。对企业的这种行为,今后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做好引导。推行这种“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单打独斗势必难以持续。地方政府应该将推广使用这种模式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及时足额地为相关企业(或直接为居民)提供相应的补贴。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群众能够充分认识推行“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的重要意义,将其真正当成一种新时尚,自觉支持、主动参与这场利国利民的行动,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