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攻坚战报-江苏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南通 创新机制 铆足干劲 强化成效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1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通 创新机制 铆足干劲 强化成效

局长程炜(中)在企业就差别化管控发表意见
协同推进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
 

“我公司在锅炉烟气,醋片和丝束工艺废气治理上不断升级换代,秋冬季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压低在1、10、25毫克/立方米,遇到空气质量异常应急管控时将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进一步压低至20毫克/立方米,这样可以豁免吗?”

“管控不是‘一刀切’,如果你们在超低排放基础上还能压降到这种治理水平和排放标准,是可以享受空气质量异常管控豁免的。”

这一问一答,发生在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桂泉和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炜之间。在得到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现场肯定的答复后,安心之余,企业上下都不禁为生态环境部门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精准服务的精神点赞。

每年秋冬季都是污染天气高发季,遭遇不利气象条件和外源输入就要压降本地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和排放进行管控,但如果生产工艺先进、产品附加值高、污染治理水平领先的企业与生产低附加值高污染产品的企业同开同停,会造成生产时间不稳定,导致订单流失,最终企业损失利润,综合竞争力下降。因此必须进行差别化管控,对环境治理水平高和排放浓度低的生产线进行豁免。

哪些企业的生产线可以豁免?如何在秋冬季大气管控中既保工业生产又保环境质量?不同企业污染物特征、排放强度、治理水平,以及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将会达到的预期效果,都需要进行认真核实确认。南通市通过空气质量异常预警和差别化管控,有效实现削峰,管控期间PM2.5浓度下降10微克/立方米以上。

2020年,南通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7.7%,同比增加6.9个百分点,全年收获321个蓝天,为全省最高;臭氧日最大8小时第90百分位值为1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为全省最低。

同时,对企业而言,有了“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豁免政策,企业在绿色发展上更有动力,为南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决战“过万亿”、夺取“双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0年南通GDP增幅全省领先。

打开攻坚思路

既解决具体问题又创新体制机制

2018年初,南通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省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并“高配”了负责人:总指挥长为市委书记和市长,督察长为市政协主席。实施污染防治百分量化考核,对县(市)区、镇村污染防治攻坚分级考核,通过把急、难、险、重的问题整改列入考核内容,强化了组织领导,压实了责任,也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触角”延伸到了村、社区、各部门之间,从根本上推进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整改问题的完成。每季度点评通报,排名第一和末尾的地区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在点评会分别做交流和表态发言,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评判。

正是通过这一正向激励和逆向倒逼的“硬核”考核制度,全市污染防治攻坚取得实效。

扬尘噪声、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垃圾投倒排放点清理等问题的解决,涉及生态环境部门、住建部门、水利部门等。“虽然现在部门分工很细,但在实际管控的活动当中,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南通市攻坚办副主任李建东说,如果大家“各扫门前雪”,靠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有了量化考核机制这一抓手,各地各部门在攻坚体系中就能担负起责任,将污染防治攻坚思路理得一清二楚,明确到底是属地责任、主体责任还是监管责任。体制机制明确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铆足攻坚干劲

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斐然

2020年南通全年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255个,坚持截污控源、生态活水、清淤疏浚同步发力,聚焦不能稳定达标的13个重点断面,持续开展专项排查整治,确保问题“不反弹”。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整治,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深入推进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完成入江排口溯源监测2264个,入海排口溯源监测423个。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平均水质消除劣Ⅴ类。

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南通全年实施814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协同推进扬尘整治“654”专项行动,建立“红黑榜”机制,综合运用信用、税收、行政处罚等手段,严控扬尘污染。开展柴油货车“410”专项行动,紧盯重型柴油货车、主要物流通道、重点用车企业、车用油品尿素4个领域,落实10项攻坚任务。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监管,对82家检测机构进行全覆盖执法检查,立案查处32家,对14家实施停网整治。建立异常天气应急管控机制,落实强有力的应急管控举措,管控期间PM2.5浓度下降10微克/立方米,实现高峰削值。

推进净土持久战。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企业地块信息核实1884个,现场采样地块183个,初步建立污染地块优先管控名录。完成重点单位地下储罐信息排查备案62家,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并公开325家。推进危废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建成如东、海门两个危废处置设施,新增危废处置能力4万吨/年,累计处置能力达30.1万吨/年,实现产废处废平衡。

作为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保障,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实现量与质的同步飞越,为精准治理、溯源分析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有各类空气自动监测站124座,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基本形成;有各类水质自动监测站108座,覆盖国控、省控、入江、入海主要断面。另外,全市建成噪声自动监测站8座。建成11套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控设施,对377家重点排污单位、633家排污许可证重点单位实施自动监控,完成1600多家企业的用电监控,完成80家重点企业视频监控,6家企业工况监控。化工园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自动监控平台。

攻坚成效明显

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

在环境污染难题面前,南通坚持问题导向,实行清单销号管理,紧抓八大类交办问题整改,通过精准治污,切实解决长期累积的历史遗留问题,倒逼传统行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真正做到还老百姓蓝天白云、鱼翔浅底的生态福祉。

切实破解化工围江问题,取消海安、海门、启东3个化工园区定位;协同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危化品综合治理、违法违规“小化工”百日专项整治。

较好解决传统行业环境问题,拆除93家钢丝绳企业酸洗磷化工段,关闭退出67家印染企业,综合整治废旧橡胶再生行业,重金属废水、铅污染、废酸污泥等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有效化解点源突出问题。八大类1368个交办问题,整改完成率超过98%,重点解决了狼山港务公司硫磺码头(在狼山一级保护区内)、如皋沪江废油问题、如东老十八总地区危废填埋等一批老大难问题。

突出环境问题解决后,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满意度大幅提高。环境信访总量逐年下降,省级以上越级举报大幅下降,2019年下降43%,2020年前11个月同比下降71%,被生态环境部表彰为2019年生态环境信访工作表现突出集体。2020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首次超过90%,达到92%。

巩固攻坚成果

乘势而上加快美丽南通建设

“十四五”南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紧紧围绕美丽南通建设目标,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

构建区域特色生态格局。注重“三沿联动”,沿江全面推进岸线整治,更大力度“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深化重点片区生态修复,高品质打造沿江生态风光带。沿海统筹港口、产业、城镇、生态建设,提升龙湾、仙渔、小洋口、老坝港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水平,规划建设纵贯南北的海滨景观大道,共同串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美海岸线。沿河重点突出“五横五纵”骨干河道,坚持规划引领、典型引路,建设通启运河、通吕运河、通扬运河等重要水岸绿化生态圈,打造产业兴旺、亲水宜居的高品质城镇生态廊道。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绿色建筑。协调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和沿海绿色发展,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进服务业绿色发展。强化碳排放总量、强度“双控”和峰值目标管理,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积极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高起点保护修复长江南通段生态环境,巩固禁渔退捕成果,协同管好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加强长江船舶污染综合治理,推动长江大保护工作持续走在前列。强化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推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深化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湾(滩)长制,组织实施区域治水工程,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调查评估与风险管控。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全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控制线。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引领区建设,推行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深化环评制度改革,完善环境信用评级、环保总监等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推进危废处置、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升使用效益。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